积极道德情绪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积极道德情绪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
摘要: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消极道德情绪可以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但积极道德情绪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仍然缺乏全面探索。安慰行为是幼儿的典型亲社会行为,本研究使用实验法,采取想象启动和实际启动两种范式,考察积极道德情绪对3-5岁257名幼儿的安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幼儿的安慰行为发展具有年龄特征,4岁是幼儿安慰行为发展的转变关键期,更有意义的是,研究证明积极道德情绪对幼儿的安慰行为具有促进效应。本研究结果能为有效培养儿童的安慰行为提供有益建议。
1 前言道德情绪是在道德情境中由个体对自我的理解或评价所引发的情绪,如损人之后感到内疚、羞耻,助人之后感到高兴、自豪等,又被称为“自我意识的情绪”或“自我评价的情绪”(研究表明道德情绪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在为数不多的探讨积极道德情绪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中,积极道德情绪的作用并不一致。例如,研究发现情境诱发的道德情绪同情与30个月大的幼儿的助人倾向显著正相关(不管是幼儿积极道德情绪还是消极道德情绪的研究都较少涉及到亲社会行为中的安慰行为。安慰行为指个体对他人情绪困扰的回应(道德情绪(如自豪和内疚)在幼儿3岁左右才开始萌芽,不仅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并趋于成熟(目前,在道德情绪的相关研究中,想象情绪启动法为最常用,多数研究用想象启动来启动幼儿的道德情绪(胥兴春,陈丽娜,2019;2 研究1想象事件启动下的积极道德情绪对安慰行为的影响2.1 研究设计采用2(积极道德情绪:启动、不启动)×3(年龄:3岁、4岁和5岁)的被试间实验设计,以是否启动积极道德情绪和年龄为自变量安慰行为得分为因变量。2.2 研究方法2.2.1 被试参与本研究的幼儿来自重庆一所普通幼儿园,大多为工薪阶层家庭子女。请幼儿园老师随机选择3~5岁的幼儿共139人。在实验组报告无积极道德情绪以及在控制组报告有积极道德情绪的幼儿,均视为无效被试。删除无效被试后剩余125人。其中3岁幼儿40人(男生19人,年龄=3.43±.13岁),4岁幼儿40人(男生19人,年龄=4.46±.19岁),5岁幼儿45人(男生22人,年龄=5.37±.18岁)。选择G*Power3.1方差分析,设定显著性水平为.05,效应量为.40,自由度为5,组数为6,样本量为125的power值为.94,超过2.2.2 实验材料积极道德情绪的启动材料改编自Ongley和2.2.3 实验程序幼儿园老师会根据花名册随机叫幼儿的名字并将其带到实验教室,主试再把带过来的幼儿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启动积极道德情绪,控制组则不启动情绪,均进行一对一实验。主试是一名女研究生,具有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大姐姐”形象。第一步,为了消除幼儿的实验者效应,减少幼儿对陌生人的排斥和害怕感受,主试与幼儿先玩一个拼拼看的小游戏,以此与幼儿熟悉。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尽量让幼儿感觉到主试要跟自己做游戏,以减少幼儿的权威感受。第二步,进行道德情绪启动。在实验组,让幼儿看图想象与另一个小伙伴一起画画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小伙伴忘记带彩色笔,幼儿把彩色笔借给小伙伴,小伙伴用完之后对幼儿表示感谢。之后幼儿需回答如下问题:(1)你和小伙伴在干什么呢,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2)你做了什么呢?(3)你这样做了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呢?幼儿需正确回答前两个问题,并且在回答第三个问题后,幼儿首次提到的情绪词语能够被编码为积极道德情绪词,其数据才能被纳入最终统计。在控制组,向幼儿讲述如何制作一个可爱的毛毛虫,并同时呈现一张相应的图片。手工制作毛毛虫是被试在幼儿园中的手工课程之一,幼儿园中也有相应的毛毛虫玩具,在实验过程中幼儿均未对制作毛毛虫产生厌恶和害怕的情绪。之后,幼儿需回答如下问题:(1)刚刚讲的是做什么啊?(2)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吗?幼儿在正确回答第一个问题,并且在第二个问题中没有启动情绪才被认为是有效被试。第三步,安慰行为测量。情绪启动的时间效应大约为5~8分钟(第四步,任务结束后,主试对幼儿表示感谢,并与其确认不会告诉别的小朋友,得到肯定回答之后,将幼儿送回教室。实验过程均会进行视频录像,以便后期进行编码统计。2.2.4 数据处理实验结束后,对录像进行编码,情绪启动的编码改编自Ongley和2.3 结果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对原始评分进行评分者一致性考察,安慰行为的评分者一致性为.904,满足大于.90的要求。从表1可以看出,在实验组中,幼儿的积极道德情绪启动成功率为91.18%,在控制组中,88.73%的幼儿未被启动任何情绪。表2呈现了两组幼儿在研究一中安慰行为的得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积极道德情绪的主效应显著,F(1,119)=4.5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