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
题 (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学员内部使用,严格按照2017考研最新题型及历年试题难度 题。
_、简答题
1 ,简述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答案】课程目标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一般来
说,课程目标可以包括技能、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主要有:
(1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只有在明确提出教育的总目的和培养目标
后,课程目标才可能清晰化,才可能对整个课程的制定和实施起到应有的作用。
(2) 学生因素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课程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
(3) 学科发展
同_门课程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学校中的目标是不同的。例如数学课程,在小学和中学,
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其课程目标都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
(4) 社会要求
社会对不同课程要实现的功能有不同的要求,课程目标的确立也应考虑到社会要求。
(5) 课程特点
课程可以分为宏观课程和微观课程。宏观课程又可分为普通课程、职业课程和专业课程,这
些课程的目标应该不同。普通课程的目标一般以认知类目标为主,职业类课程则应以实践类目标
为主,专业类课程则兼有两类目标。微观课程如语言一文化类课程、哲学一政治类课程和道德伦
理类课程、以及艺术一体育类课程等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课程目标也应根据其特点来确立。
2.简述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答案]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
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
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因素可以从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两方面来说:
(1 )学校内部因素
学校内部因素,如指导思想与目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管理、德育的内容、方法与途
径、教师与学生、教育评价等。树立合理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德育课程设置科学,德育内容贴近
学生生活,教学有方,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管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等是学校
德育出实效的重要保证。
(2)学校外部因素
学校外部因素,如家庭和社会因素等。学校德育过程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它不可避免
地要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
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后。它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教育
或有关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形成与发展,必将削
弱各自的力量,干扰了学校对学生品德的培育。另一种是学校教育与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各种自发
影响(包括来自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书刊和电影、电视、广播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矛盾。这
种矛盾的激化,也必将严重削弱、甚至可能完全压倒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上述两种矛盾都是
经常而且大量存在的。若等闲视之、不予理睬,则会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带来严重障碍,不利
于他们的品德健康地成长。
3 .简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教育运动发展的主要表现。
[答案]科学教育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形成并盛行一时。新文化运动将科学与民主并举,
视为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并主张用理性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来判断一切社会问题,建设中国的
”真教育。海内夕 卜相呼应,浑然一体。由于中国科学社的努力,科学教育蔚为社会思潮。五四”
以后科学教育运动在西方学者和科学成果的推波助澜下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表现为两方面:
(1 )提倡在学校中加强科学教育,这是科学的教育化趋势。主要包括:传授科学的知识、技
能,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
(2)提倡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开展教育工作,这是教育的科学化趋势。主要包括,
注重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研究;广泛开展教育教学方法,课程和教学组织等研究,重视教育实验,
心理与教育统计和测量等方法的应用。
科学教育思潮和运动对中国现代教育进步的促进表现在: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 ,教
育及心理测量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各种新教学方法如
道尔顿制等的试验广泛开展;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