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内地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谈我国内地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字数:3300
来源:理论纵横?? ?? 2009年10期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 要: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以“世界工厂”屹立于远东,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农产品、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国之一,在全球新增能源消费比例上更占据着50%以上的份额,“中国因素”成为全球商品价格的风向标。庞大的现货基础能够支撑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但国家法律明文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所以,中国期货经纪公司只能长期局限在国内市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套期保值只能借助外资投行的渠道,这样商业机密就完全暴露在国际资本的眼皮底下。并且国家规定限制国际资本参与国内期货交易,国内期货交易所无法成为国际定价中心。商品定价权的丧失加大了国内企业参与期货保值的难度,我们必须按照西方思维与贸易习惯来参与交易,只能被动的适应其他国家的交易规则,实际效果自然受到限制,国内企业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本文针对我国内地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套期保值;定价权;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品? ? 期货交易是在现货交易、远期交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的期货商品主要是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等,它们的主要特点就是生产的季节性,从生产到销售之间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和环节,此间商品价格可能有较大的波动,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价格风险。正是为了规避这种风险才需要进行期货交易,建立期货市场的初衷是出于保值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因素的变化、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使商品生产经营者活动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信用风险、经营风险、价格风险等,其中经常面临的风险就是价格波动的风险。商品的生产经营者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要素的投入生产出产品再通过销售来获取持续稳定的利润,他们希望尽可能避免价格的波动来获取预期的稳定的利润。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功能,为生产经营者回避、转移或者分散价格风险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 一、我国企业参与套期保值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更加剧烈,2005年国内不少企业更加重视对原材料和产品价格风险的规避,加强了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力度。而中航油的阴影挥之不去,一段时间市场上谈“期”色变,数家上市公司套期保值头寸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被曝光,又引发了各方的质疑。其中尤其以江西铜业和中盛粮油两家最受关注,因各自期货头寸分别亏损了2.5亿元和1亿元左右。? 回顾争论风波,多数质疑其实只看结果不看成因,把套期保值等同于投机,认为参与期货市场只会放大风险;另一些观点则认为只要套期保值头寸应该盈利,一旦亏损就算“失败”,更何况数千万数亿元的大数额亏损。无论哪种观点,都误解了套期保值的本意。作为一种稳健的经营策略和财务手段,套期保值从来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追求“锁定成本和收益,规避市场风险”。对套期保值成效的评估,不能单看这一块的盈亏,而应该放到整个企业的绩效来看并与其他同行做长期的比较。? 套期保值的原理决定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像江铜去年上前年一次不失时机得平仓获得得投资收益也仅仅是碰巧的特例,属于投了宏观经济的“机”,在财务风险没有暴露的情况下可以偶一为之,但也不能当饭吃。套期保值过程中严守纪律是关键,“保值”到“投机”只有一步之遥,一旦在期货市场上经不住行情的诱惑杀的兴起,甚至为了迎合“行情”来个“反其道而行之”的话,谁又能保证“株冶锌”、“中航油”、“国储铜”的经典案例不会再出第四版呢?? 参与期货保值是国际惯例,不保值则意味着风险完全暴露,在实际竞争中很容易被淘汰,国际市场环境迫使中国企业寻求期货市场。虽然国家限制期货外盘代理,但仍批准了数十家大型国企有限度参与国际期市套保,所以,中国企业参与期货保值是国际竞争的必然,其主要目的是回避市场风险。? “中航油事件”引发了国内舆论的激烈争论,部分民众将责任归咎于期货市场本身,认为国家应禁止相关企业参与期货交易,国家有关部门在回应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将来可能会加强对国内企业参与期货投资的监察,对此我们表示担忧。如上文所述,期货保值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中航油事件”之错并不在期货本身,而是中航油在期货保值过程中抛弃了自己的初衷与原则,大规模地投机期权交易造成巨亏,我们绝不能将投机与期货保值等同看待。中国1万亿美元的进出口规模和急剧动荡的国际市场环境都需要期货保值,痛定思痛,我们需要的是汲取教训,但不能“因噎废食”。? ? 二、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改进政府管理方式?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