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巴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七年级下册有关国家的最后一章,内容是西半球的国家,课程设计本着由远及近的一大原则,先由我国临近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讲解,然后拓展到亚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最后拓展到其他大洲及其国家。学到本章知识,可以说是对之前学习的补充,涉及的地区几乎拓展到所有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洲,具有总结性的意义。让学生领略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异国风情,开阔眼界。
本节知识,是初中世界地理学习的最后一个国家,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在更大程度上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利用之前所学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知识,既是对之前学习方法的总结,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充分发挥本节课的“出场”优势,再结合巴西所特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地理之美,世界之美,生活之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巴西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知道巴西多元文化特色的形成原因。
2.能力目标
(1)根据巴西的地形图,能够分析巴西的自然特征;
(2)根据资料,能初步分析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
(3)通过学习,能够总结出分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的要素。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3)学会倾听与尊重。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巴西的地理位置;
巴西的地形与河流特征;
巴西多元文化特色的形成原因。
2.难点
(1)多元文化对巴西的影响;
(2)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 问学生在中国儿童节是哪一天?教师节是哪一天?然后引出: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她的儿童节是9月12日,教师节是9月13日,想不想知道这是哪一个国家? 根据提示可以确定是巴西,学生回答:想 引起学生好奇,让学生尽快投入到上课的状态中来。 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和学生聊天,问学生的名字由谁给起的,有什么含义?由此引入巴西国名的由来以及其含义。
每个人有他的名字,名字都包含一定的意义,那么,同样,一个国家也有她的名字也有她的意义。巴西这个国名是谁给她起的,又有什么含义呢?通过巴西国名的介绍,可以顺利成章的引入巴西的历史,特别是殖民史学习。
在此过程中拓展有关玛雅文明的知识。
巴西有大量的混血种人,那么到底有多少呢?向学生展示巴西最新的人口构成比例图(黑白混血种人占43.1%,白种人占47.7%,黑种人占7.6%,印第安人占0.43%。 学生回答
学生充满好奇,相互讨论并查看书本等资料。
让学生讲解你所了解的有关玛雅文明的相关“神秘痕迹”
从学生非常熟悉的自己名字入口,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亲切,并且容易以此为突破口了解巴西。
通过对巴西历史,特别是殖民史的学习,学生很容易了解巴西大量混血种人的形成原因,了解课本中“卞卡一家”的情况在巴西并非个别,而是普遍现象。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拓展知识的意识。
通过比例图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了解巴西人种构成的情况。 巴西是人种的“大熔炉”不同的人种相互生活在一起,这对巴西文化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参照课本活动)在此过程中,播放有关巴西狂欢节、桑巴舞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巴西。 学生分组讨论,参照课本,讨论巴西多元文化的影响。 小组合作,锻炼学生合作能力。
视频的播放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不空洞。 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与河流 到目前为止,我们说了这么多有关巴西的概况,但是我们还不知道巴西住在哪里,巴西住在哪里呢,她周围的地理环境如何呢?(展示世界读图,巴西标出其他颜色)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巴西的轮廓图,请学生画出两条重要纬线。
根据所提供的空白南美洲政区图,结合刚才所画出的两条重要纬线,再结合同学们所学知识,你能够从中发现哪些信息?
给出巴西的地形图,根据我们所学知识,你能够发现巴西地形以什么为主?并且在所给空白图上画出它们的大致分界线。
在图上绘出亚马孙河的大体位置。
简单提示,让学生分析亚马孙河平原以什么气候为主?巴西高原以什么气候为主?并且推测相应地区的植被类型。
我们知道了巴西的主要气候以及植被类型,老师当一名导游,带领同学们去领略一下巴西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异(亚马孙平原的自然环境和巴西高原的自然环境,也可以提供相关视频)。
结束了我们的巴西南北之旅,现在给同学们一些情境,让同学们判断是真是假,一次有四位球星出场。
球星罗纳尔多:草原上练就惊人速度!
小罗:冰天雪地练铲球!
罗比尼奥:密林里练百步穿杨的教法!
卡卡:大沙漠里练带球过人! 给每个学生一张空白南美洲政区图,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