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礼物》说课稿 冀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礼物》说课稿冀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礼物》说课稿冀教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礼物》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将以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礼物》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礼物》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使学生能够模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意表达;培养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深入解读课文中的情感与意境,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与欣赏;锻炼思维品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课文主题,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增强文化意识,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亲情、友情和礼仪的价值观念。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课文《礼物》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亲情、友情和礼仪的深刻描绘。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
1.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理解不同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2.将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运用到学生的写作实践中。
解决办法:
1.对于主题思想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分享个人对亲情、友情和礼仪的认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加深理解。
2.对于修辞手法的掌握,通过具体举例和模仿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对于深层含义的挖掘,教师可以设计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课堂问答、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
4.对于写作实践的应用,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礼物”的短文,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对课文《礼物》进行深入讲解,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场景,通过体验角色的方式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3.运用案例研究,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分析其效果和作用。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增强学习体验。
5.安排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关于“礼物”的短文,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提问方式开始,例如:“同学们,你们收到过最难忘的礼物是什么?为什么?”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课学习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礼物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礼物》这篇课文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背景、创作背景等,然后逐步讲解课文内容,强调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举例说明:通过课文中的具体例子,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情感表达。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性格,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一个小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该段落。
-教师指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帮助。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礼物》这篇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修辞手法。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最珍贵的礼物”的短文,要求在文中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下节课分享。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礼物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的礼物主题。
2.新课呈现
-教师介绍《礼物》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逐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通过具体例子,如文中对礼物的描述,展示修辞手法如何增强情感表达。
3.巩固练习
-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性格,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提供反馈和补充讲解。
4.课堂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回顾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修辞手法,提醒学生在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