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PT.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目录知人论世诗词内容诗词赏析相关练习
目录第一章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我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目录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李白作品
目录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李白早年
李白中年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李白晚年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
目录第二章诗词内容
目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词原文唐·李白
诗词注释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3、之:去、到。4、广陵:即扬州。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6、辞:辞别。7、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8、下:顺流向下而行。9、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10、唯见:只看见。11、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诗词翻译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目录第三章诗词赏析
创作背景李白在离开四川后,游历广陵,与孟浩然成为挚友。李白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景,大约是他在离开四川后的开元十六年(728)与孟浩然相处的时期。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李白写这首诗时,眼里的世界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而孟浩然则已经诗名满天下。
诗句赏析下笔点明“故人”,可见此次送别非同一般。又何况在天下名胜黄鹤楼话别,再加上客中送客,自然十分惋惜。既点了题,又创造出送别气氛,用笔省净。“辞”字很传神,形象地刻画出友人此时的心态,故人仿佛在江中向黄鹤楼一挥手,便乘船东去了。领略过江夏一带美丽的风光后,故人的心已飞走了。
诗句赏析“烟花三月下扬州”紧相接应,既呼应“西辞”,又补充交待送别的时节,“烟花三月”,包蕴丰富,体现了诗人敏锐的审美感受。“烟花”二字,极为生动地展现了江夏一带垂柳如烟、繁花似锦的一片溶溶春色。末尾两句,诗人淡笔勾勒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因为诗人是站在黄鹤楼上远望,所以境界显得特别开阔。画面的“孤帆”与“碧空”两个意象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在广阔的江水、碧空映衬下,这一片白帆,虽小而鲜明。
诗句赏析远影”是点睛之笔,它有两层意义、两种作用:首先它使一片孤帆在大江中远去的画面具有一种奇妙的动态。这一片白帆离诗人越来越远,逐渐看到的是很小的影子,最后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多么逼真!其次,“远影”是诗人所见,所以画面的背后,可以想见诗人久久佇立、翘首远望的情态,从而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诗人的惜别之情。末一句,情景交融,妙合无痕。友人的白帆消失了,诗人还有远望,望到的只有不尽的长江水滚滚滔滔。
中心思想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表达了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