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兽共患病原菌微生物课件.ppt

发布:2017-05-01约3.78千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兽共患病原菌 布鲁菌属 鼠疫耶氏菌 炭疽芽胞杆菌 巴斯德菌属 弗朗西丝菌属 布鲁菌属 (Brucella) 布鲁菌又名布氏杆菌,是多种动物和人布氏杆菌病 (brucellmis)的病原,不仅危害畜牧生产,而且严重损害人类健康,因此在医学或兽医学领域都极为重视。 羊布鲁菌(B.melitensis又称马尔他布鲁菌) 牛布鲁菌(B.abortus又称流产布鲁菌) 猪布鲁菌(B.suis) 绵羊布鲁菌(B.ovis) 狗布鲁菌(B.canis) 森林鼠布鲁菌(B.neotomaes) 形态及染色特性 G- 细菌,呈球形、球杆形或短杆形。多单在,很少成双、短链或小堆状。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无鞭毛。 ,姬姆萨染色呈紫色。经柯兹罗夫斯基或改良ZiehlNeelsen、改良Koster等鉴别染色法染成红色。 光镜下的布氏杆菌 电镜下的布氏杆菌 培养特性 需氧菌营养要求较高 需5%~10%的CO2 培养基:硫胺、烟酸、 生物素等物质 生长温度为35℃ 最适pH6.7 生长缓慢(5~7天) 布鲁氏菌的菌落 抗原 抗原:A抗原、M抗原 羊—1:20 牛—20:1 猪— 2:1 M(melitensis)抗原(羊布鲁斯菌菌体抗原); A(abortus)抗原(牛布鲁斯菌菌体抗原)。 抵抗力 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4个月,皮毛上2~4个月,鲜乳中8d,乳、肉食品中约2个月,粪便中120d,流产胎儿中至少75d,子宫渗出物中200d。在直射阳光下可存活4h。 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60℃加热30min或70℃5min即杀死,煮沸立即死亡。 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2%石炭酸、来苏儿、烧碱溶液或0.1%的升汞,可于lh内杀死本菌;5%新鲜石灰乳Zh或1%~2%福尔马林3h可将其杀死;0·5%洗必泰或0·01%度米芬、消毒净或新洁尔灭,Smin内即可杀死本菌。在pH5或更低情况下迅速死亡。 致病性 流行环节 家畜感染 (隐性感染) 母畜流产 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子宫炎 经乳汁、粪、尿排菌 人感染——波浪热 接触 病毒分泌物 污染的畜产品,乳汁、肉 污染的环境 通过 皮肤 黏膜 呼吸道 消化道 眼结膜 感染 传染源:病兽,以羊、牛、猪多见 传播途径:病兽的组织、尿、乳液、等通过人体的 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 易感人群:发病以青壮年为主,从事兽医、皮毛加 工、屠宰的工人发病率较高 潜伏期:5~21日,亦可高达数月 临床表现: 症状: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及全身乏力,疼痛。易转为慢性,引起全身迁延性病变,较难根治。 病理:菌在淋巴结、脾、骨髓等处繁殖,并多次入血引起菌血症及网状内皮系统上皮样增生,形成肉芽肿。 致病性:不产生外毒素,有较强的内毒素 可产生透明质酸酶和过氧化氢酶 侵袭力较强 迟发性超敏反应 所致疾病——波浪热 荚膜和侵袭性酶增强侵袭力 通过皮肤黏膜侵入 在脏器中大量繁殖 快速扩散入血(菌血症) 内毒素——致病作用(发热、白细胞↑、肝脾肿大等) 由于反复菌血症,使病人热型呈波浪状 发热时,血培养阳性率高(70%) 易转为慢性,引起全身迁延性病变,较难根治。 临床表现: 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及全身乏力,疼痛。 病理:菌在淋巴结、脾、骨髓等处繁殖,并多次入血引起菌血症及网状内皮系统上皮样增生,形成肉芽肿。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全世界广泛分布的人兽共患慢性细菌传染病。家畜布病最常发生于羊、牛和猪,引起发热、流产与不育、慢性关节炎及神经损害等,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我国科技人员对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黑龙江、海南、上海、新疆、山东、河南十省(区)牛奶样品的抽样调查显示,布病平均感染率为4.94%。人接触患病家畜、食入未煮熟的布氏杆菌病畜肉或喝布氏杆菌病畜的生奶而感染此病,表现低烧、无力、肌肉关节疼痛、变形、子宫内膜炎、卵巢炎、睾丸炎以及流产、不孕等,严重者可丧失劳动力,且较难恢复,被列为二类法定传染病。 据卫生部连续三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呈迅速上升趋势,这些患者绝大多数为牧民、饲养工和兽医。 微生物检验 标本采集 采集患者血液,骨髓,尿液或流产胎儿的淋巴肝脾肺组织,及流产病畜的子宫分泌物 急性期——血 其它期——骨髓 标本的直接检查 凝集反应 核酸检测:PCR检测 分离培养 营养要求高,初次分离需要半胱氨酸和组氨酸, 布鲁菌检验程序 菌种 触酶 氧化酶 糖分解 精氨酸脱羧 硝酸盐还原 尿素酶 H2S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