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教学目标
运用时间轴梳理法,结合地图,分析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背景、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基督教的统治地位),理解“黑暗时代”的内涵及其历史局限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时空观念。
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分析西欧封建社会中后期王权的强化、城市兴起及大学发展的原因、过程、影响,理解中古时期西欧社会发生的积极变化,提升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分析法,对比分析西欧封建制度与拜占庭帝国、俄罗斯社会的发展,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后期西欧社会的新变化以及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的发展。
难点:理解“黑暗时代”的相对性,分析西欧封建社会中后期变化的复杂性,以及准确把握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发展的历史脉络。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地图分析法、资料分析法。
四、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欧洲地理知识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
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地图、图表、图片、文字资料等)、教学挂图。
五、活动过程
(一)黑暗的旋律: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特征
1、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中世纪欧洲的影像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中世纪欧洲有什么了解?
学生预设:学生能说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原因(例如:匈奴人西迁造成的连锁反应、西罗马帝国的衰弱等),并在地图上指出主要日耳曼部落的迁徙方向和主要区域。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地理背景的认知,为理解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奠定基础。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走进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代——中古时期的欧洲。请大家观察地图,看看5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什么?
学生1:地图显示了日耳曼民族的大迁徙,他们从北方涌入西罗马帝国。
学生2:西罗马帝国最终被日耳曼人灭亡了。
教师:非常好!那么,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什么呢?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又有哪些因素呢?
(以下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逐步总结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封君封臣制度、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基督教的统治地位,并结合课件中的图表、图片和材料进行讲解。
学生预设:学生能够解释封君封臣制度的运作机制,分析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基督教对西欧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黑暗时代”这一说法产生疑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黑暗时代”这一说法的合理性以及局限性。
教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了封建社会。那么,西欧封建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封君封臣制度。
学生3:条件: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特点: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依次主臣关系;契约意识,权利义务相交织。
封君封臣关系:相互依存,双向的权利义务
学生4:封臣要向封君效忠并服兵役,封君则要给予封臣土地和保护。实质上土地和兵役的交换,是契约关系,是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
教师:很好!那么,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5:影响:形成地方自治格局,领主在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出现不同程度分裂割据局面封君封臣制度是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的政治制度。
(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封君封臣制、庄园经济、基督教统治地位的特点与影响,并讨论“黑暗时代”这一说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分封制和封君封臣制的异同?
教师展示庄园经济示意图,提问: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性质: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政治单位。
思考:为什么说奴隶“奴隶成为农奴是一种进步”
相对于奴隶,农奴身份更自由,地位更高,能拥有自己的家庭,主人不得随意驱赶或者买卖,还有自己掌控的劳动产品。因此,人身束缚更宽松,生产积极性更高。
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庄园的二重性:限制农民自由,也提供一定保护
“黑暗时代”的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黑暗时代”这一说法,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提问:为什么有人将中世纪前期称为“黑暗时代”?这种说法是否全面客观?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的认知。
(二)破晓的曙光:西欧社会的新变化
活动内容:结合课件中的地图和图表进行讲解。教师展示欧洲主要王国的疆域变化图,提问:在中世纪后期,欧洲主要王国的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学生预设:学生能够分析王权强化的原因(例如: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与贵族的斗争等),城市兴起的动因(例如:商业和手工业复兴、王权的支持等),以及大学兴起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古时期西欧社会也存在着积极的变化,避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