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X电源工作原理与检修及常见故障.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ATX初级部分的原理:
1、300V的直流电通过电阻R3在通过T1的主线圈到达Q1R C极同时300V电通过上置电阻R4将电传到Q1的B极,使Q1由截止顺间变为导通,从而使T1产生一次输出,利用线圈互感原理则T1的次极即反馈线圈也存在对应的脉 冲信号通过T1的次极线圈使光耦4、3两脚将信号传到Q4产生开关作用,从而带动下达到稳定的输出。
2、由于T1、T2、T3的次极共同接于一地,则T2的次极也产生正常 的脉 冲信号利用线圈的互感原理则T2的主线圈和反馈线圈也产生正常 的脉 冲信号,通过T2的主线圈在借助于耦合电容C3将供电传输到Q2的B极同时通过T2的反馈线圈,在借助耦合电容C4将供电传 输到Q3的B极,使 Q2、Q3同时工作,此时Q2、Q3产生正常输出,带动T2、T3工作。
任务:1、任务跑通220V的交流两端。
2、跑通直流300V的滤波部分。
3、跑通300V经过限流电阻R3在经过T1的主线圈,到达Q1的C极Q1的E极接地。
4、跑通300V直流经过Q2的C极Q2的E极输出Q3E极接地到达Q3的C极。
5、跑完Q2、Q3的中间脚经T2、T3的主线圈在通过耦合电容C5放电电阻R2后接地。
6、跑通Q1的B极到达Q4的C极然后Q4的E极接地。
7、跑通Q4的B极经过光电耦合器4、3两脚到达下的反馈线圈。
8、跑通Q2的B极经过耦合电容C3到达T2的主线圈。
9、跑通Q3的B极经过耦合电容C4到达T2的反馈线圈。
初级检修:
关键的测试点电压值:1、整流桥的交流两端为220V的 交流电
2、整流桥的直流两端为300V的直流电
3、在C1、C2两个滤波电容的两端为159V的直流
4、到达Q1、Q2的C极电压为300V的直流
5、在Q2的E极与Q3的C极输出150V的直流脉冲,瞬间用1000V的直流档测量电压值由150V的峰值逐渐降低
易损元件:保险管、热敏电阻、限流电阻、整流桥堆、滤波电容、Q1、Q2、Q3、Q4
次极检测:1、各条颜色线的电压值
红色线 +5V
黄色线 +120
橙色线 +3.3
白色线 -5V
蓝色线 -12V
灰色线 为PS信号线
管YESET (复位)
紫色线 为停机线,开机前和开机后都为-5V (用SB表示)
绿色线为开机线 为开机线,开机前为+5V 开机后为0V用PS表示
2、开机原理:当把绿色线和黑色线短接时,电源产生开机,后路所有颜色线产生正常输出
3、各条颜色线的供电图:
红色线:供电由主变压器供给,中间经过快恢复二极管进行整流,后级通过电阻接地。
黄色线:供电和红色红色线基本一致。
橙色线:+3.3V供电存在两种1、普通电源,供电和红色线基本一致2、品牌电源:供电为分红色+5V中间经过场效应管进行分压后及通过电阻接地。
白色线:-5V供电由主变压器供给,中间经过两个反接地整流二极管后极通过电阻接入正压线路。
蓝色线:供电由主变压器供给,中间经过三个反接地整流二极管后极通过电阻接入正压线路
灰色线:为PG信号线。供电:分红色+5V供电中间经过一个电阻后极通过电阻接入开机芯片存在反馈电路
紫色线:由副变压器供电中间经过整流二极管后及通过电阻电容接入开机芯片。
绿色线:由开机芯片直接进行供电。
次极检修:
检修流程:
先用二极管档测量每条颜色线的对地阻值正常 表现为10om以上或10om左右。
分别单独测量在一个快恢复二极管看其是否有明显的短路击穿现象,在线测量时1、3两脚表现为直接0值导通2脚对地存在一定的阻值。
再单独查看电源的外观看是否有明显的烧糊发焦现象。
如果以上测量均正常方可通电进行电压测试。
易损件:快恢复二极管、滤波电容、拉地电阻。
在线测量元件的技巧:
在线测量元件必须住意周围元件对其造成的影响
在线测量单通元件时如果出现双向导通则两次导通的结果不一致为正常如果一致则直接用测量电阻大小的方法来验证其好坏。
初极检测流程:
1、先用万用表的二极管档测量整流桥的交流两端正常得到正反向参数值为无穷大。
2、测量整流桥的直流两端得到单向导通的参数值此时红笔所接的为直流负极,黑笔所接的为直流正极
3、分别单独测量Q1、Q2、Q3、Q4看其是否有时显的短路击穿现象。
4、目测电源外观看其是否有时显的烧糊、发焦以及电容鼓包漏液现象
5、如果以上测量均正常方可通电进行关键点的电压测试。
初极部份关键测试点电压值:
A、整流桥的交流两端为200V交流电。
B、整流桥的直流两端为300V直流电。
C、到达Q1、Q2的C极电压均为300V直流。
D、在Q2、Q3的中间脚输出150V的直流脉冲,瞬间用1000V直流用1000V直流档量即可,电压值由150V的峰值逐渐降低。
E、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