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职高专中药药理学-第3章清热药.ppt

发布:2018-04-12约9.08千字共9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第一节 概 述 2.分类 虚热—清虚热药 里热证 实热 虚热 正气不足所致的热证。因气血阴液不足,或邪盛伤正所致的热证。症见心烦不眠,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大便秘结,舌红,脉细数等。 实热 实热主要是外邪入侵体内,化热入里,邪气盛而正气尚足,邪正相争引起的发热,表现为高热,烦渴,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洪数或滑数等。 气分病是温热病的第二阶段,它的特征是发热较重不恶寒,口渴,苔黄,脉数。病邪侵入气化,邪气盛而正气亦盛,气有余便是火,故出现气分热证。 血分热是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热入血分是温热病入血的深重阶段,容易消耗阴血和迫血妄行。临床表现为发热夜重,神志昏迷,躁扰不安或抽搐。而以斑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 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3. 主要药理作用 病原微生物可视为外邪,是引起各种感染、炎症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以清热解毒与清热燥湿二类药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突出。 (1)抗菌:清热药对G+、G-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抗菌范围与抗菌强度各不相同 抗菌作用与临床疗效存在差异 (2)抗病毒 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乙脑病毒、腮腺炎病毒、乙肝病毒等 (1)直接作用 降解内毒素(Endotoxin) 直接破坏内毒素的结构; 保护溶酶体膜。 拮抗外毒素(Exotoxin) (2)间接作用――降低细菌的毒力 抗透明质酸酶。 抑制凝固酶的形成 以清热泻火、清热凉血药为显著。 通过抗菌、抗病毒而解热。 清热药对炎症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机制:通过兴奋垂体-肾上腺系统; 抑制还氧化酶和白三烯B4的合成。 多数清热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少数清热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主要表现为: (1)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加白细胞数,促进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体内自身的抗菌物质。 (2)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细胞免疫(玫瑰花结反应);抑制体液免疫。 玫瑰花结反应 成熟的人T淋巴细胞表面有针对绵羊红细胞(SRBC)的特异性受体(CD2),称为E受体。E受体可与SRBC结合形成玫瑰花环样,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E玫瑰花结试验可用于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分离及检测T淋巴细胞数量和比例。 “清热解毒”是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基本治则。 镇静、降压、保肝、强心、利尿等作用 第二节 常用中药 黄芩(清热燥湿) 黄连(清热燥湿) 金银花(清热解毒) 穿心莲(清热解毒) 牡丹皮(清热凉血) 青蒿(清热解暑) 知母(清热泻火) 黄芩——《神农本草经》 黄芩 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清热燥湿药 以黄酮类为主(30多种),还有14种氨基酸、挥发油等。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药理作用 2、抗炎、抗过敏作用 有效成份: 黄芩苷元、黄芩素、汉黄芩素等 作用特点: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对免疫性炎症也 有抑制作用。对I型变态反应作用显著。 作用机制: 抗炎作用机制——抑制炎性介质(组胺、花生四烯酸、PGE2)的生成和释放。 抗过敏作用机制——抗组胺释放、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及抑制脂加氧酶的活性。 3、镇静、降血压作用 有效成分:黄芩苷等 作用机制: 镇静作用——加强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 降压作用——直接扩张外周血管,或抑制血 管运动中枢所致。 4、降脂、保肝、利胆作用 有效成分:黄芩苷、黄芩苷元、黄芩素、汉黄芩苷元、黄芩新素Ⅱ等。 降脂——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 保肝——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防治作用, 使肝糖原,转氨酶 利胆——使胆汁分泌量 5、抗氧化作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