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为民三问心得体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学习为民三问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为民三问心得体会1】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其正面的示范意义。其实,示范意义之外,它饱含的反面意思就是,“火车跑不快,也因车头带”。
为政者就是群众的“火车头”。一个地方贫困,固然有它突破的自然、资源、历史等条件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地方的党员干部是否智慧,是否有眼光,是否有群众情结,这与脱贫工作有着很大的联系。
举个焦裕禄的例子。当年兰考县,风沙侵蚀,杂草不生,庄稼不长,人们大量流亡,是个典型的贫困县。治沙难度相当之大,脱贫任务相当艰难,人们普遍认为治理兰考的盐碱地和风沙天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焦裕禄同志却极具智慧,不是广大党员干部都有畏难情绪吗?那么,我带头表率,我们冲在第一线,我以身作则,还有人畏首畏尾吗?正是因为他充满智慧的领导艺术和拼搏精神,今天的兰考虽然不富裕,但却已经脱离了贫困,人们温饱无虞,正向小康什么款款走来。
扶贫工作,事关全面健康小康社会的大局,它是未来五年乃至很多年的社会发展重要工作之一。人们常说,“扶贫先扶智”,而这里所谓的“智”是指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这种思路当然正确无疑。但正如笔者举到焦裕禄同志的例子一样,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的“火车头”作用不可小觑。贫者虽有百姓,但如果再来一群不智慧的党员干部,那么,贫者恒贫,甚至会更糟糕。
扶民智,也当扶官智。一个懒政的干部,通常会以不作为的形式敷衍老百姓;而一个乱作为的干部,则将会破坏贫困地区的群众基础,会在老百姓心里失去信任。试想,一个没有威信的政府,怎样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富裕之路呢?因此,扶民智,首当扶官智。我们需要一批思路清晰的党员干部,他们有大局观,遵守党的纪律,但同时又不会僵化固执,走群众路线,看问题,做事情,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这样的为政者,才是充满智慧的“火车头”。
为政者“智”,为民者不贫;为政者不智,脱贫之路难于上青天。一个智慧型的政府,虽然可能会处在一个艰苦的环境中,但一定会让老百姓看到希望,一定会让人们在精神上充满愉悦感。为政者“智”,老百姓一定会信心满满,若繁荣,则可以共富贵;若贫困,则可安贫乐道。
扶贫攻坚战中,为政者的自己首先要脱贫,抛却庸政懒政思维,做一个精神富有的“火车头”。
【关于学习为民三问心得体会2】
何为“人民群众贴心人”?习近平同志在《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一文中这样描述:“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人民心里也有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干部必须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真正关心群众疾苦,真诚倾听群众呼声,从内心深处认识“贴心人”之真正内涵,用“心”而为,才能真正做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一要用“公心”。公心,是大公无私的心、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之心。“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而得民心,必须要有一颗公心。作为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我们要用公心执行权力,要把是否为民谋利、是否惠民便民、是否符合人民意愿、是否符合群众利益作为衡量用权的唯一标准,说话做事做人怀着一颗公心。
二要用“耐心”。基层工作“繁”而“杂”,要用耐心围绕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与群众拉家常、谈民生,听取群众的心声和愿望,耐心细致地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真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三要有“真心”。一个党员,如果对群众没有真心,就说明与群众的关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是鱼水之情,必须经常深入群众,知民心、会民意、晓民情,把群众所需放在心坎上。唯有此,才真正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使广大群众与党和政府真心相连。
四要有“恒心”。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纷繁复杂,经济工作形式多变,样样都要拿出过硬的本领,这要求我们要做好经受困难和挫折考验的准备,主动去适应新形势、去尝试新办法,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面对诱惑,要有避而远之的气魄;面对困难,要有战胜它的勇气;面对问题,要用解决问题的决心;面对挑战,要有应对挑战的办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心向群众,就什么都不怕,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国庆招待会上提出八个“必须坚持”,头一条便是坚持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想一想“入党为什么,在党做什么”,思一思“当官图什么,身后留什么”,便不难区分价值的大小之辩、权力的公私之别;看清自己也看轻自己,看中人民也看重人民,便不难疗治惟我独尊的自大病、目无一切的冷心肠。走得再远都不忘记为什么而出发,让为民情怀内化于心、见之于行,努力做好群众的贴心人,永远是不断赢取事业胜利的秘诀。
【关于学习为民三问心得体会3】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使然,领导干部办事情、做工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