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九章文学思潮.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个十年”文学
开始的标志:《文化批判》、《创造月刊》与《新月》月刊这两种对立倾向刊物的出版及宣言的公布?
特征:
1、“五四”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在左翼文学兴起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
第一节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国民党文艺运动
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建立稳定又危急四伏的时期
南京《文艺月刊》,上海《民国日报》与《觉悟》副刊
提倡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1930年左联的成立引起恐慌,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未形成中心理论及代表创作,在思想文艺领域未形成独立又影响的力量。
二、30年代现代文学基本历史线索
无产阶级文学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民主主义(部分倾向左联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自由主义文学(倾向国民党却不党治文学)各自发展演变,构成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第二节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一、革命文学论争
(一)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
1928年,由革命作家和归国青年共同倡导,接受左倾路线(苏日左倾机械论,苏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文艺组织生活论是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文学能推动政治的持续革命,提出文学的任务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全盘否定五四文学传统。
鲁迅写作的“阿Q时代早已死去”,鲁迅是“封建余孽”、“二重革命人物”
(二)鲁迅、茅盾
赞成文学革命的倡导
反对创造社太阳社的文学工具论,组织生活论
认为文艺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揭示与认识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精神
二、左联
基本情况:1930年3月2日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郭沫若、郁达夫、冯雪峰、钱杏邨、鲁迅、柔石、茅盾、田汉
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的倾向”,并表明要“援助并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机关刊物:
《萌芽月刊》、《拓荒者》、《前哨》(第2期起改名为《文学导报》)、《北斗》
左联贡献
①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其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建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批评方法并观照文学的一切,自觉的加强了与世界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②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鲁迅坚持将外来文化与继承民族传统相统一的观点,即拿来主义
对欧化倾向及某些左倾向的纠偏,缩短文学与群众的距离
③重视创作方法的革新
推行富于革命意味的新现实主义,有图解政治的倾向,公式化、概念化
创造社放弃浪漫主义
胡秋原、苏汶提出“文艺自由论”和“第三种文学”,受到批判
④后期引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作为新的创作方法
影响至当代
要求从现实革命出发,真实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并和思想教育人民结合。
吸收有利于现实主义恢复与发展的因素,又无法摆脱左倾机械论的束缚。
第三节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一、两大文艺思潮对立
30年代形成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克服左倾构成文学的主潮)与自由主义(对主流派起补充作用)两大文艺思想对立,论争集中在外部关系上,文艺与阶级政治革命,生活时代人民的关系,问题讨论浮光掠影。
二、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
自由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
主张:
①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②思考社会人生探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③严肃性:严肃地自我内省、严肃地表现、严肃地思考社会人生
1、朱光潜
强调文学洗刷人心再造民族灵魂的作用。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超脱现实的原则,与现实批判和社会功利性的文学主潮相对立。
2、新月派
徐志摩,胡适,梁实秋等根本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理论基础
①以人性的普遍和共通性存在论来反对阶级论无产阶级文学;
②“天才论”认为一切的文明都是天才创造
典型的表现了新月派文艺思想的保守倾向和贵族色彩。
革命文学公式概念化,是变形了的浪漫主义。
3、自由主义作家“性灵文学”
林语堂依托《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个刊物形成“性灵文学”流派
理论
①强调对内面灵魂的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排斥自我之外的探索与表现;
②强调人的性灵,文艺摆脱社会“约束”,回到“自然”
这种理论是对外部世界的幻灭感,对现实的逃避责任的推卸。
4、京派
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非专业化作家
代表:朱光潜、沈从文
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永久的文学价值
朱光潜
鼓吹“静穆美”
“和平静穆”的美是“诗的极境”,美的“最高境界” ,是人生哲理的“最高理想”。
沈从文
指责文学创作“差不多”现象,忘了艺术媚悦流俗
沈从文将文学的时代性与艺术的永久性对立起来,“幸灾乐祸似的一口咬住了新文艺发展一步
时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