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41
厦门理工学院校级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申 报 书
厦门理工学院质量工程办 制
二○○九年四月
填 写 要 求
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
2.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3.规范填写“实验区名称”,命名应突出其独特性,避免命名过于宽泛,如“中国语言文学系”、“电子工程学院”等;避免使用抽象名称命名实验区,如“艺术教育”等。
4. “所属类别”填写:艺术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跨学科门类;申报跨学科门类项目,请注明具体所跨学科名称。
5. 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09年5月25日。
1、实验区基本情况
实验区
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所属类别工学建立时间2005年实验区负责人姓名陈丽安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1966.3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系主任联系电话(手机)电子邮箱chenla@传真0592-6291396通信地址厦门市集美区理工路600号邮 编361024实
验
区
前
期
工
作
基
础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创建于1984年9月,目前下设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本系拥有较完善的专业实验室及实验设备,现建有各类实验室十六个,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一千五百多万元,实验室使用面积达二千多平方米。实验室1999年通过省级评估;2007年获批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支助项目,建成了“SOPC与嵌入式系统应用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2008年被评为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1999年组建以来一直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2007年该专业被评为首批校级特色专业(首批全校仅有四个特色专业);由该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被评为首批校级教学团队(首批全校也仅有四个教学团队)。学校决定在本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并充实了师资队伍,在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投入。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该实验区已具备了校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的申报条件。
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注重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革效果与研究水平并重,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和配套性。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多项改革成果,其中2004年以来的成果主要有:
1.由本教研室徐敏老师主持的“深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于2004年获厦门理工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由本教研室徐敏老师主持的“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技术能力培养与实践”于2008年获厦门理工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主持省级及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0项。
4.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成效显著。在本专业开设的20门左右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中,省精品课1门,校精品课2门;出版专著及教材11部,其中1部获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这些项目和成果,紧密结合学校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既提高了研究水平,又促进了改革效果。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重要举措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改革的需要,多次修改培养方案,注重优化体系、拓宽口径、加强实践、发展个性、积极创新。本培养方案在实施中推出以下六项重要举措。
1.实施课程体系及内容的五化建设
构建多元化课程结构,加强综合化课程开发,引进实用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建设开放化教学系统。
以学以致用的理念、基本素质、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贯穿教育全过程
第一课堂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
系级选修课程
素质拓展课程
第二课堂
学科竞赛、科技文化活动、科研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理论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实训、设计、实习
社会实践平台
工程训练平台
创新实践平台
图1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图
2.推动理论教学四个转变
(1)推行做中学,促进由“教师灌输型”向“学生自主型”转变;
(2)推行探究式教学,促进由“单向传授型”向“互动发现型”转变;
(3)推行案例教学,促进由“知识本位型”向“学以致用型”转变;
(4)推行项目教学,实现由“学科理论型”向“工程应用型”转变。
3.构建“一平台、二意识、三层次、四阶段、五开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