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诠释视阈融合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践与诠释视阈融合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过程既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过程。从视阈融合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只是如何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同样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化”应当从实践的维度加以考量,从传统哲学的视阈中加以诠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0-0113-0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封闭的理论体系,其强大的生命力正在于理论上的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并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诞生伊始就蕴涵了世界性倾向,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这种世界性的例证,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无不证明了这一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实践过程就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世界历史相联系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基于对教条主义的批判结合当时革命实践经验,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1]534虽然这段论述没有直接提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密切联系着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和深层提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任务就是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在充分研究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从实践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的理论升华产生了两大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思想理论体系中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思想、哲学智慧、哲学精神,是基于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维和文化传统。
二、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似关系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社会革命的指导思想,正是因为其对当时中国社会大变革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有理论诠释力,并为革命的前途指明了方向。除了其革命品质与时代实践主题契合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部分观点的相似性也是其最终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所接受和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在终极因果联系上,对物质第一性的共同坚持。全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在世界物质统一性这一基本原理之上的,虽然我们不能将中国传统哲学简单地划入唯物主义哲学的阵营之内,中国古代也尚未形成科学的物质概念,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是毋庸置疑的,其“气一元论”思想虽然从理论形态上讲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丰富的理论内涵反应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主导地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认同用具体物质作为宇宙之砖,也不认为世界有所谓的本原,但不可否认,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思想是接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重要土壤。
第二,思想方法论上的相似性。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唯心体系中挽救出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从而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完美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许多哲学家用各自不同的范畴表达了他们的辩证法思想。道家哲学中对“道”衍生“万物”过程的描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①突出“道”及“万物”之间的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并以“反者道之动”来说明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化。荀子用“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②来体现社会、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不仅是以理论形态存在,更多的是融成一种生存智慧和经验指导古人的生活实践,如“福祸相依”、“否极泰来”、“阴阳调和”等等都是辩证思维的具体应用。
第三,认识论上的相似思想。“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重要基石,是认识的始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这一基点上实现了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相似性正体现在“知行观”与“实践观”的契合上。诸如“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行其所不知以至其所知”、“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等思想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