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的汉传统文化中性别歧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江苏电大武进学院 姚丽萍
【】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英汉传统文化所反映出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分别作了论述和比较,。 【关键词】传统文化性别歧视一英语传统文化性别歧视 以男性为中心的婚俗 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男女角色进行了再分配:“男主外,女主内”,妇女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失去男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中都占着绝对的主宰地位,而女性的天地则缩小到家庭。,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当社会形成了男性占统治地位和女性居附庸地位的局面时,语言会有突出的反映。例如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英语社会的婚俗中,一位女士嫁给一位男士后就会失去自己的姓名而变成“某某夫人”,就会从Miss变成Mrs.,或失去姓而只留下名,该女士也随着这种“附庸”关系而获得其社会地位即使这位男士已经过世 ,她仍然是他的遗孀(如:Tom widow)。”明确地告诉我们,是Jane嫁给了John,Jane的地位从属于John。下面的例子也许能更好地说明这种“男娶女嫁”的婚姻规则:She wanted to marry her daughter to a rich man.
从婚俗来看,男性的中心地位和女性的附庸地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女性只有首先获得了这种法定的附庸地位,才会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
3、男尊女卑的宗教思想 英语族人虔信宗教,其主要宗教是基督教,上帝虽然不拒绝女信徒,可他并没有把女信徒和男信徒放在同等的地位。在《圣经》中的记载:上帝先造了亚当,又从亚当的身上抽了一根肋骨(rib)造了夏娃,于是就有了用“Adams rib”指代woman的用法。 夏娃造出来后,亚当就说:“这是我骨头中的一块新骨,我皮肉上剥离的新肉;因为她取自于人(man),所以她将被称作女人(woman)”从一开始,上帝就把男人放在了统治地位, 女人则只能附属于“他”而存在。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上,牧师会这样宣布:I now pronounce you man and wife.(not“husband and wife”)结了婚的男士还是man,仍可逍遥自在。 而结了婚的女士却已经变成wife,身份一经确定,就不得再有非分之想。另一方面,结了婚的man,照样在外打天下,挣面包,呼风唤雨,而变成wife的女人,其天地则缩小到家庭, 只能呆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伺候丈夫、照顾孩子、当丈夫的陪衬和点缀。英语国家的宗教语言中显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 二汉语传统文化性别歧视以男性为中心的婚俗中国是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婚姻习俗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建立在“男尊女卑”思想基础上的。中国有句古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嫁”虽是“女”、“家” 组合而成的,但这个家不是女子之家,而是丈夫之家,说明了中国的传统婚姻“规则”—— “从夫居”,这和英语族人的婚姻传统毫无区别。一旦进了夫家的门,与英语族人不同的是女子就失去了自己的名,只留下了姓。如被国人看着的家谱,其中所列某某人的妻子只是在姓后加一个氏字,如“刘氏”、“李氏”、“张氏”等。墓碑上只告诉别人“家母”姓什么。口头上,叫某个男人的妻子时,甚至连她的姓都省去了,只称作:“刘家的”、“李家的”、“张家的”等等。即使在现代文明程度很高的香港,仍有其残迹:现任香港律政司司长陈方安生、凤凰卫视的新闻记者吕丘露薇、陈鲁豫等,都是有名的女性,但名字念起来 却很别扭。很明显,她们是将丈夫的姓氏冠在自己姓名的前面,虽比起古人只有姓氏而不传其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夫姓冠首,所反映的还是一种隶属关系,看似新潮、前卫,实质仍是封建传统的遗留。事实上,香港、澳门等地有许多新女性都将丈夫的姓放在自己姓名的前面,以示所属,它表明性别歧视仍不是个别现象。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观 中国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可是儒家鼻祖孔子在两千多年之前就讲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孔子的心目中,女人与“小人”是同一个档次的。自从有了孔子给女性的定位 ,妇女的地位在封建社会中就没有高过“小人”。首先体现在完全不平等的夫妻关系上,丈夫可以随意“休妻”,正式规定的休妻理由就有七条,即所谓的“七去(出)”:“不顺父母 去,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后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2]而且,休妻的手续也特别简单,只要丈夫一低“休书”,妻子就会沦为“弃妇”,受到社会的歧视。另一方面,妻子却没有“休夫”的权利,只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即使丈夫已经去世,妻子仍然不能选择第二次婚姻,她必须为死去的丈夫“守节”,因为,“好马不伺二主,好女不嫁 二夫”,“一女不吃二家饭”,“好马不吃回头草,烈女不配二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