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实证研讨.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校内讲课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1.擂台式比赛难以呈现授课全貌。 校内讲课竞赛的开展形式通常是在同一时间点集中比赛,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在20-30分钟内完成比赛,专家根据其现场表现打分。 这种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擂台式比赛,不能有效反映参赛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掌握及随机应变能力。 2.参赛教师的覆盖面窄。 高校在开展校内讲课竞赛时,通知标题一般为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通知明确规定参赛教师的年龄必须在35周岁以下,很多参赛热情高的教师因为年龄限制而无缘该项目。 3.高校对校内讲课竞赛目的定位不准。 校内讲课竞赛应兼有选优和培训两种性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明确要求重点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鼓励高校探索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分配办法。 校内讲课竞赛是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发现优秀教师、选拔优秀教师、持续提高优秀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具有一定的选优性质。 同时,校内讲课竞赛又有别于一般名师选拔、教学成果奖遴选等项目,高校规范组织讲课竞赛工作,能够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全校教风建设,具有一定的培训性质。 而当前高校校内讲课竞赛的主要目的用于选优,忽视了其应有的培训性质。 4.讲课竞赛获奖对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的贡献度小。 目前讲课竞赛主要有校内讲课竞赛和校外行业性、课程类讲课竞赛,存在组织者多样化、比赛层次多样化、参赛要求多样化、奖项多样化等问题,使讲课竞赛奖项的含金量难以区分,高校在教师评优、职称晋升方面定量考核困难,讲课竞赛获奖仅做定性参考,直接贡献度小,教师参与热情不高。 二、创新校内讲课竞赛的实践模式1.精心谋划,顶层设计。 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②,我国高校专任教师由2006年107.6万人增加到2012年144.03万人,增幅高达35。 随着大批的博士、博士后短时间内涌入高校,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方式由传统的符合条件晋升转变为竞争激烈的选拔式晋升,教学考核也从教学工作量、完成课时数等显性指标转变为教学能力强、教学改革成果丰富等内涵性指标。 高校在充分认识当前校内讲课竞赛优缺点的基础上,综合学校发展实际,精心谋划,顶层设计,将校内讲课竞赛作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 一是将校内讲课竞赛与职称晋升刚性挂钩。 学校明确要求所有晋升副教授、教授职称的教师,必须参加校内讲课竞赛并获奖。 二是在申报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教学类奖项时,校内讲课竞赛获奖教师予以优先推荐。 三是对获奖教师予以奖励。 学校对获奖教师广泛宣传,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奖金从1万元至1500元不等。 四是鼓励学院配套支持。 学校引导学院重视参赛教师的教学投入,采取经费配套、换算工作量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校内讲课竞赛的积极性。 2.创新细则,务求实效。 通过采取校内讲课竞赛与职称晋升相挂钩、讲课竞赛获奖教师优先评优、大幅提高讲课竞赛奖励金额等措施,教师参与校内讲课竞赛的热情被激发,参赛教师人数大增。 高校要树立精细化服务意识,通过创新讲课竞赛实施细则,规范操作程序,务求实效,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校内讲课竞赛工作。 一是将讲课竞赛参赛教师分为青年组和普通组两组,分组比赛分组奖励。 要求35周岁含以下教师可报名参加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即青年组的比赛;所有符合参赛资格的教师包括35周岁以下的教师都可以参加普通组的讲课竞赛。 通过设置规则,将教学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群体分组比赛,同时允许35周岁以下教学效果好的青年教师申报普通组比赛。 二是严格控制获奖比例,宁缺毋滥。 青年组和普通组各设立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人数为当年该组参赛人数的10左右、二等奖人数为当年该组参赛人数的17左右、三等奖人数为当年该组参赛人数的23左右。 青年组和普通组分别评奖且获奖资格的有效期为5年,青年组获奖奖励为1500元到6000元不等,普通组获奖奖励为3000元到1万元不等。 三是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 学校建立专家课堂跟踪听课制度,要求评委专家对每位参赛教师的参赛课程随机听课5次,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参赛教师获奖的必要条件。 通过常态化考核,将比赛贯穿于日常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扎实做好校内讲课竞赛工作。 四是学院开展院级讲课竞赛工作。 学院在期中教学检查阶段,集中组织本院参赛教师开展30分钟左右的讲课比赛,经过打分、评议等环节,对本单位参赛教师进行排序,并将学院初评材料提交学校。 五是提名校三等奖及以上建议人选。 学期末,学校汇总学院初评材料、专家听课材料以及参赛课程学生评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