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和吸收 第2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4.解释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分析说明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2.指出小肠与其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难点: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小肠的结构及消化吸收的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
《【教学实验】观察小肠的结构》视频资源、《【生物世界】胃液的功能》视频资源、《【活动设计】观察胆汁的乳化作用》活动设计资源、《【教学图片】肝、胆、胰、十二指肠间的关系、小肠皱褶微观图、小肠皱褶微观放大图、小肠绒毛微观图、小肠绒毛微观放大图、小肠中的血管、小肠易于营养物质吸收的结构特点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复习提问:什么是消化?
上节课通过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唾液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那么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是怎么样的?营养物质又是如何被吸收的?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新知讲解】
(一)食物的消化
食物首先进入人体的口腔,那我们先来了解下口腔内的消化过程。
讨论:口腔内的牙齿和舌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怎样的呢?
讲解: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经过咽进入食管,再通过食管的蠕动输送到胃。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将食物与唾液中的淀粉酶充分混合形成食团,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与酶分子充分接触,我们将这种消化方式称之为物理性消化。
展示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
在口腔中,食物中的淀粉只有一小部分被分解为麦芽糖,还未变成可吸收的葡萄糖。蛋白质和脂肪则没有分解。
口腔里的食物通过吞咽,进入食道,再到胃里。胃里有胃腺分泌的大量胃液。
播放视频《【生物世界】胃液的功能》。
胃液的功能
(上图为素材库中《【生物世界】胃液的功能》视频截图)
胃不停地收缩和蠕动,使食物与胃液混合,变成像黏稠的糨糊一样的食糜,胃液中的蛋白酶对蛋白质进行初步分解。
随着胃的蠕动,食糜下行,分批进入小肠。
展示《【教学图片】肝、胆、胰、十二指肠间的关系》。
肝、胆、胰、十二指肠间的关系
讲解:肝脏分泌的胆汁储藏在胆囊中,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进入小肠;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胰液通过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进入小肠。
胆汁中没有消化酶,那胆汁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设计来了解一下。
展示《【活动设计】观察胆汁的乳化作用》。
观察胆汁的乳化作用
(上图为素材库中《【活动设计】观察胆汁的乳化作用》活动卡片截图)
讨论:肝脏分泌的胆汁有什么作用呢?
讲解:胆汁能够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的接触面,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脂肪最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小肠中有胰腺和肠腺分泌的大量的消化液,其中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在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为可以被细胞直接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例如,淀粉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由此可见,食物的消化是在消化系统中逐渐完成的。
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食物切断、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的物理性消化;二是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能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的化学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
消化管
唾液淀粉酶化学性消化
唾液淀粉酶
牙齿咀嚼、舌的搅拌
口腔
胃蛋白酶部分淀粉 麦芽糖
胃蛋白酶
胃的蠕动
胃
淀粉酶部分蛋白质 初步分解
淀粉酶
小肠的蠕动
小肠
(消化的主要场所)
蛋白酶淀粉 葡萄糖
蛋白酶
脂肪酶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酶
脂肪 甘油+脂肪酸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讨论:食物在小肠中完成消化后,随着小肠的蠕动继续下行,进入大肠。那么,食物消化后形成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究竟是在小肠中还是在大肠中被吸收的呢?
分析一下图文资料:
成人小肠的长度一般为5~6米,它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突起,称为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如果把一个人小肠里所有的小肠绒毛都展开铺平,它的面积接近半个篮球场大小。
展示《【教学图片】小肠皱褶微观图、小肠皱褶微观放大图》。
小肠皱褶微观图 小肠皱褶微观放大图
展示《【教学图片】小肠绒毛微观图、小肠绒毛微观放大图》。
小肠绒毛微观图 小肠绒毛微观放大图
展示【教学图片】小肠中的血管、小肠易于营养物质吸收的结构特点示意图。
小肠中的血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