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关村@产业、园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中关村案例 ——后进地区产业发展的经验 世联研究案例 中关村死亡历程 失败因素之一:抛弃草根力量,主要为成熟壮大的阶层和强势力量服务,将吸引世界500强作为其发展战略 失败因素之二:圈地运动,长远发展的票房毒药 失败因素之三:技术创新文化与科研院所创业文化融合的失败,应该融合的却分道扬镳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2005.7.12 [关键字]: 关键字:中关村,高科技产业 [简介]: 中关村的经济飞速发展,应该是发展成功的典范,但是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关村却是失败的发展案例。本案例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和剖析了中关村的发展阶段和历程,并且总结了其IT产业发展衰落的主要因素。 80年代 90年代初期 90年代中期 98年~21世纪初期 机制创新期 技术创新期 市场创新期 衰败期 中科院一批科技人员自主创业,最早以准企业的方式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高科技企业纷纷涌现 80年代中后期非科技企业大量涌入 科技人员开始流动,中科院成为主要源头,中科院及下属研究所办公司50家,占中关村企业总数1/3以上,各企业50%以上科技人员来自中科院 凭着研究所、高校积累技术项目,众多民营IT企业依靠这一技之长发展成主流厂商 外资三资企业进驻,为中关村带来了大量的市场机遇,民营企业受到冲击 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出现大型民营企业 中关村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销售渠道,20%是科技企业,80%是贸易公司 中关村政策优势风光不再 民营企业越来越像国营企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消失,急于上市,多数死于资金富裕病 互联网泡沫,中关村急需技术创新 大力开发中关村西区,力图打造高档 中关村政策和资源倾向于国内外大型企业,此举改变了中关村未来的发展方向 知名校办企业(北大)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初具规模标志着中关村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割裂 其成功依靠的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富有活力的科研人员自主创业 民营企业趋于异化,创新特性消失 企业盲目多元化 IT不再IT 园区变成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吸引外资企业作为其目标 2001年用于中关村建设的高达100亿的投入中,绝大多数流向了基建。 2002年上半年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投基金仅为1.6亿元。 投资150亿开发西区,兴建豪华写字楼。与朝阳区CBD展开竞争,将吸引国际500强和国内强势企业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是战略上犯的最大错误。 “50年前的硅谷=20年前的北京中关村” 都为高科技IT为主的草根阶层提供最佳的发展机会。 政策都将重心落到已经跨越风险期的中大型企业,忽视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近年政府政策在追求“中国硅谷”和“IT产品制造和销售为主,追求GDP的增长”两者之间来回摇摆,定位模糊,直接导致了园区发展的方向性错误。“这个矛盾不能得到解答,中关村的发展问题就无法打开‘死结’” ——联想 柳传志 中关村热衷于房地产的开发与土地的炒作,提高了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 如今清华科技园区的房租比东方广场的都贵,在中关村的西区开发中,土地价格每平米就3000元,建好的写字楼10000/平米,小公司进入中关村创业,如果买100平米的房子,至少要100万,不利于创业。 当年买下建筑面积330平米的地方只花了3万元,经过16年的摸爬滚打,当年的小小研究所从一个小门脸发展成现如今拥有技术和研发条件、每年纳税几百万的中型企业。尽管如此仍然买不起每平米6000~13000元的写字楼,只好另觅新巢。 ——迪赛通用技术研究所 陆晓峰 2004年中关村产值主要来自贸易,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不足3%,下游的贸易未对上游的研发生产产生强劲的拉动力量,贸易是龙头,研发是陪村。 中关村的非高科技企业反而远比高科技企业欣欣向荣,成为中关村商业化下的新主角,极大地排斥了高科技企业的存在。 中关村聚集了中国36%的两院院士,58所高等学府,2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 80年代,科技人员开始流动,中科院成为主要源头,中科院及下属研究所办公司50家,占中关村企业总数1/3以上,各企业50%以上科技人员来自中科院 The End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