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天文学入门参观总结报告-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DOC

发布:2018-06-06约8.51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每一次参观,我都把它记录下来,它们是我曾经到过的地方,那里有我最真实的感受…… 2004.9 北京·朝阳·古观象台 我记得小时侯,我爸爸骑车带着我从古观象台边上经过时,我远望着那些巨大的仪器,无比好奇。 但是十几年来,我却从来没有上去参观过。 这一次,终于有了机会,我想到自己当年的好奇心这下可以满足了,心里感觉非常兴奋。 踏进静谧的四合院,参天的古柏,朱红的门窗,已经泛黑的铜制仪器,随处可见的龙凤浮雕,……神秘的气氛将这里笼罩。 在我上师大之前,一直浮浅地认为天文学是个很神秘的学科,仿佛总和命运之类的一些很玄妙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譬如西方国家有所谓“占星学”,而在我们国家,虽然没有直接将星座和命运连起来,但是从“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些和天文有关的词汇来看,似乎天文学也是蒙着神秘面纱的。 而我对神秘的事情一向感兴趣。 于是,我就这样在对天文一无所知的时候悄悄喜欢上了它。 不过,后来我知道这种认识是错的,我对天文的理解与实际有很大偏差。可是,像我这样的天文盲实在很多。不少人在得知我上天文系之后都会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天文是学什么的啊?学出来后搞天气预报吗?而我也只好一脸茫然地说不知道。还好我歪打正着进了天文系,终于可以见到天文的真面目,而我的那些“天文盲”朋友们 ,大概还要继续“盲”下去。看来天文这个冷门学科要发展,不能只靠寥寥几位天文学家。天文需要在公众中普及,需要让人们如同知道太阳东升西落一样地认识和理解。 跑题了,言归正传,继续说我们的“古观象台”之行。 我们参观了两个展厅,一个是关于我国天文学发展史,另一个则陈列了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钟表。四合院中还有几台浑仪、简仪之类的仿制模型,据说真正的原物保存在紫金山天文台里。最后我们登上观象台,亲眼目睹了那8台具有不凡身世的古观象仪器。由于装修,我们不能靠近,只能远远地观望。看它们傲然挺立,在夕阳的余辉下显得坚定而悲壮。这8台仪器在20世纪初曾被侵略者劫掠而去,从此它们开始在异国他乡“漂泊”,直至半个多世纪之后,经过了曲折的谈判,它们才终于回到了故土,重新被安放在古观象台上。 从1442年建立至今,5个多世纪过去了,古观象台栉风沐雨,有过作为国家天文台的辉煌,也有过遭受侵略的寥落,可是当一切已成为过去的时候,古观象台仍然这样凛然地挺立着,如同一位安详的老人,尽管沉默,却用额头的皱纹细诉着历史的沧桑。 我也极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在没有电,没有芯片,没有高精度仪表和灵巧工具的的时候,仅凭双手和青铜、石头就创造了圭表、浑天仪、漏壶、简仪等相当精妙的天文仪器,并且可以相当权威地利用它们观象授时。虽然当今的现代化科技不知要比那个时候高多少倍,但这些古观象仪器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已是文物珍品,其精湛的造型与高超的工艺实际上代表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那个时代我国先人的独特的勤劳智慧结晶。 这是世界其它国家所无可比拟的。 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天文专业的年轻人,看到这些,想到这些,心里应该是无比激动与自豪的。 我,就是这样想。 相关知识链接: 北京古观象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它们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次我们所参观的兴隆观测站是我国现代天文水平的真实写照。在这里我看到了5架望远镜,它们大小各异,功能各异,担负着不同的使命。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架我国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它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见到的真正意义上的天文望远镜,这让我尤其难忘并且引以为荣。这台望远镜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生产,自1992年投入使用以来,观测站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天文爱好者、甚至天文学家提出的观测申请。由它所测出的数据也占据了天文学界的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