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2013518).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2、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简述:具有一定的界线;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2)社会经济活动(3)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4) 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区域划分类型: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地 域 乡 村 地 域 城 镇 地 域 区别 地域范围大小 大 小 产业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联 系 ?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
项目 形状 结论 农业 面状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交通运输线路 线状和网络状 城市和工业 点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 岛状 6、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
1、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表现:
(1)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4)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5、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 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 产业分布特点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特点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对外经济联系 对外经济联系较少 对外经济联系加强 对外经济联系密切 对生态环境影响 主要是生态破坏 主要是环境污染 主要是环境污染 第3、总体发展趋势 : 平衡-不平衡-平衡……
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
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特征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二、工业化阶段区域经济特征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加速发展态势。
三、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特征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逐步形成。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少 中等 高 产业结构 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