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有用无用来衡量人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不以有用无用来衡量人生近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在给该校研究生的毕业致词中,劝告毕业生“不要尽想着有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不要急于加入竞争”。王安忆的三个“嘱咐”引发不少年轻人关注和热议,《中国青年报》的在线调查也显示,61.1%的受访者认为,这三个“嘱咐”适合当下的年轻人。
有人认为,“当前国内功利的价值导向尤其突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不太平衡”,同时,“当下实用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和快速的社会发展节奏,影响了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和生存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要想做到王安忆的三个“嘱咐”,其实并不容易。但是,不容易并不意味着没必要,更不等于可以随便放弃,越是在功利主义横行、社会潮流裹挟个人独立判断的时候,我们越要像“当代人类精神生活导师”雅斯贝斯所希望的那样去做一个“精神贵族”,王安忆的三个“嘱咐”实际上也有这方面的要求。
一个“精神贵族”,除了能做“有用”之事,在实用主义流行泛滥的时候,更有勇气去做“无用”之事,去修“无用”之学。当然,任何时代都存在功利性的价值导向,人们想办法应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错,问题是如果整个社会的年轻人都选择去做“有用”之事,而不愿意去学习哲学、文学等“无用”之学,不去关注文明、正义等看似“无用”,实则重之又重的东西,这种价值取向就过于单一了,不利于年轻人的整个人生,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创新和进步,因为过于功利会导致年轻人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让人缺乏信仰和理想,做事不看兴趣,而只看有用无用,“痛苦地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拼命追求自己批判的东西”,就很难专注于某项事业并做出卓越的成果,严重时个人和社会都会陷入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
实际上,人类精神的空间是无限广阔的,一个人的生命也是非常宽广的,根本不能只用“有用”和“无用”来衡量,何况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有用”和“无用”常常是相互转化的,生命也包含了所有的矛盾,曾经“有用”的会变成“无用”,曾经“无用”的甚至会变得非常“有用”,有时候生命甚至会矛盾重重,分不清哪些“有用”,而哪些“无用”。蔡康永说:“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都没什么用。爱情,光荣,正义,尊严,文明,这些一再在灰暗时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我却坚持相信这才都是人生的珍宝,才禁得起反复追求。”对于这个世界来说,谁也无法将所有“无用”的东西消除掉,如果消除了“无用”的,“有用”的就不会存在;其实,“有用”和“无用”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划分罢了,所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必要纠结于“有用”还是“无用”,成为真正的自己,让灵魂变得宽广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王安忆才会忠告我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勇于去做一些“无用”的事情,我们的生命将会被充实,将会取得一个很好的平衡,当我们能够将所谓的“有用”和“无用”都看成自己的翅膀,在飞翔的过程中做自己的主人,我们就不会被功利的、实用的、短期的东西所绑架和占有。
当一个人超越了“有用”和“无用”的羁绊和纠结,能够理智地看待功利和实用,他自然就会从内心世界里寻找更重要的“人生的珍宝”,从而保持一种从容优雅的心境,避免在“过于追求效率”中被同化、被分裂,懂得“如何小心翼翼地以虔诚之心看世界,向细微之物学习谦卑与忠诚”,拥有创造、智慧和心灵的满足;他更懂得“谦让就是保持完整”,当自己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那些局部强大的人、片面发展的人根本不能同他竞争,一个年轻人如果被“成功要趁早”的观念所诱惑,在生命的整体还没有形成时“急于加入竞争”,试图显出自己的力量,他极有可能遭到挫败,反而更容易让那颗年轻的心忙乱和迷失。王安忆呼吁我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就是要让我们先接受自己的生命,让生命的整体在从容优雅的环境和心境中成长起来,并且学会谦让和观照,有德有信,知道仰望和觉悟,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成为一个“精神贵族”,而这也意味着你将很难被挫败。
责任编辑:韩春丽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