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 全纳教育 特殊教育概论 教学课件.ppt

发布:2017-11-22约6.57千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全纳教育 第一节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全纳教育的提出及其含义 (一)全纳教育的提出 第二章 全纳教育 第一节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全纳教育的提出及其含义 (二)全纳教育的词义 1.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inclusive的动词的含义是“包括”、“包含”、“容纳”。其强调的是“成为其中一部分” ,或“把某部分包括进来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2.中国大陆将其译为“全纳教育” 3.中国台湾将其译为“融合教育” 第二章 全纳教育 第一节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全纳教育的提出及其含义 (三)全纳教育的含义 全纳教育就是要“让学校为全体儿童服务”。也就是, 1.全纳是指让学校接受全体学习者, 2.不会因为学生有某些特点、缺陷或者困难而拒绝接收。 3.全纳学校接受学生的差异和特点,不把学生的特点视为问题。 ——摘自《全纳教育共享手册》 Smith(1995) 的全纳教育含义 认为包含四个部分的内容: 1.每个儿童应最佳程度地融合在普通课堂里,接受适合其需要的教育,并接受特殊教育能够提供的服务和安置;(特殊教育应该是一种服务) 2.所有教育者都要共同承担特殊儿童教育的责任,并为此感到光荣; 3.在学校的每个层面都要承诺融合这些特殊学生; 4.每个儿童必须在普通班级里有自己的一个位置,并受到欢迎。 (全纳教育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无条件的接收学区内所有的儿童,并为这些儿童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西方民主化运动的开展 (1)民权运动的开展 为了消除基于种族差异而带来的歧视。 口号“分开就是不平等”。 60年代中期末达到顶点,爆发了很多诉讼案件。 (2)特殊教育法律法规颁布 如美国PL94-142法。 强调6个方面的内容:零拒绝、非歧视性的诊断、合法程序、个别化教育计划、最少受限制环境、父母参与。 如英国《沃纳克报告》 报告认为,绝大多数残疾儿童可以而且应当在普通学校就读。 (3)法庭诉讼的胜利。 (4)父母及残疾人自身的呼吁。 父母及残疾人成立各种民间团体和协会,进行呼吁和倡导。 (二)正常化思想与回归主流 正常化思想 1、什么是正常化思想 智力落后者及其残疾人每天的生活模式应尽可能接近主流社会。 主张改革原有教养院中隔离的封闭形式,将受教养者安置到正常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主张通过各种有效的收养家庭、社区培训中心、全日制看护机构以及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服务机构为这些个体提供服务,鼓励留在社区生活。 认为残疾人能够在社区的正常环境中与正常人一起生活、有机会得到与同龄人一样的各种服务时,正常化才会发生。 2、去机构化运动 正常化思想最明显、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去机构化运动。 去机构化运动就是指特殊个体离开各种类型的公共隔离机构到各种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活环境中生活。简单地说,就是将残疾人与主流社会融合在一起,通过各种方式克服由残疾引起的功能障碍以及由隔离造成的其它障碍,并使他们能在主流社会中承担一定的角色。 主要方式:减少进入机构的人数、将已经在专门机构的残疾人转移到非机构的环境中、改革或减少这些场所的机构化特征。 回归主流运动 1、术语:回归主流 一体化教育 2、回归主流运动的开展 正常化思想在学龄儿童上的实践就是回归主流运动。 3、重要概念 瀑布式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倒三角体系。 根据儿童的障碍程度不同将儿童安置到各级各类的公立学校中,一共7级。从学习环境受限制程度最多的隔离式教养机构到受限制程度最少的普通学校全日制普通班。 最少受限制环境 回归主流运动就是要让特殊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中接受教育。 瀑布式安置体系 3、回归主流导致的重要变化 大量特殊儿童进入普通教育系统。 改变以往特殊儿童只是特殊教育教师责任的一种局面; 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没有对话的不同体系的局面被打破。 4、回归主流中出现的问题 主要针对轻度障碍儿童; 仍旧存在特殊教育、普通教育双轨制教育体系,使普通班中的特殊学生容易产生无归属的感觉; 普通教师所采用的教材、教学材料、大纲很少为特殊儿童进行调整,无法让特殊儿童接受有效的教育; 三、全纳教育的理念 1、全纳教育对残疾的理解 传统:医疗模式的残疾观 “缺陷”或者“残疾”指心理上、生理上或者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或者功能的任何异常或丧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