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6.2《冲破思想的牢笼》说课稿3.docx
浙江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6.2《冲破思想的牢笼》说课稿3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浙江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6.2《冲破思想的牢笼》。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以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包括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思想贡献。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近代中国思想家们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如何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寻求国家独立、民主和科学的发展道路。这与学生之前学习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等内容有紧密的关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素养,通过分析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理解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2.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传统思想进行理性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3.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学习近代思想家为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所做的努力,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儒家思想有初步的认识,并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些基本内容,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2.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有较高的兴趣,喜欢通过故事性的叙述来理解历史。他们在分析问题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但在深入理解复杂历史概念和理论时可能存在困难。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则倾向于小组讨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于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深层次内涵的理解,以及近代思想家们如何冲破传统思想束缚的过程可能较为抽象,难以把握;同时,对于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可能缺乏足够的认识,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深入讲解来克服。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计算机、历史教材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3.信息化资源:历史资料库、网络历史文献、历史教学视频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历史人物角色扮演、思维导图制作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明清时期的儒家文化图片,如孔子像、儒家经典书籍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对,这些图片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儒家文化。那么,儒家文化在这个时期有哪些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我们要了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以及近代思想家如何冲破思想牢笼,推动社会进步。”
2.讲授新课(用时25分钟)
-讲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重点介绍严复、梁启超等人的思想贡献(用时10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严复、梁启超等人的照片和名言,讲解他们的主要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家为什么提出这些观点?他们的观点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影响?”
-讲解近代思想家如何冲破思想牢笼,推动社会进步(用时10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近代思想家们的照片和名言,讲解他们的主要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家是如何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的?他们的努力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哪些意义?”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和近代思想家的贡献。
3.巩固练习(用时5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如果你生活在明清时期,你会选择哪种思想观念?为什么?”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课堂提问(用时5分钟)
-提问1:“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严复的主要思想。”
-提问2:“近代思想家是如何冲破传统思想牢笼的?他们的努力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哪些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5.师生互动环节(用时5分钟)
-教师展示一组关于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和近代思想家贡献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自由提问,教师解答。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课堂讨论。
6.结束语(用时1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和近代思想家的贡献。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理解严复、梁启超等人的主要思想,以及近代思想家如何冲破思想牢笼,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对儒家思想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思维能力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