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减排研究进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CO2减排研究进展
刘诚
摘 要:在全球变暖越来越被广泛关注的同时,CO2的减排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因为它关系到人类生活环境的未来和命运。本文首先综述了全球CO2上升的事实,然后分列出当前主要国家CO2温室气体的排放现状、减排政策与措施。分析了当前CO2减排技术的研究进展与热点;最后结合我国的实情,提出了相关的减排对策。
关键词:全球变暖 CO2 减排措施 减排技术
1.引言
全球变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急剧、持续增加。大量的观测和研究表明,全球大气CO2、CH4、Nx0浓度显著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化前几千年来的浓度值[1]。
工业革命以前的几千年时间里,大气中的CO2的浓度平均值约为280ppmv,变化幅度大约在10ppmv以内。工业革命以后,碳循环的平衡开始被破坏,人为排放的CO2量急剧上升,造成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2000年大气中的CO2浓度达到368ppmv。这主要是由于森林植被遭到大规模的破坏,CO2的生物转化清除在不断减少,加之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消费一直在增加,而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并不能及时地完全吸收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从而导致大气中的CO2浓度不断增加。
目前,全世界每年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到大气中的CO2总量折合成碳大约为6Gt左右;每年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和森林植被的破坏可能释放大约1.5Gt碳。而每年大气中碳的净增加量大约为2.0Gt,陆地生物圈吸收约1.7Gt。可见,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大约有50%滞留在大气层中。假如由于矿物燃料燃烧所排放到大气中的CO2以每年2%的速率增长,到2040年前后CO2浓度就将达到550ppmv;若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则到2085年前后CO2浓度将达到550ppmv[2]。
因此,引起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的CO2的减排技术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2. CO2温室气体排放、减排现状及目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主要源于发达国家。主要是以美国为首。但200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2%,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3]。
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激增出现在20世纪5O年代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工业化国家GDP比1950年增长了2倍以上,但能源消费大多增长了3倍以上。到了2O世纪后期,发达国家依然保持着较高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造成大量温室气体CO2的排放,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在1751—1860年的100多年里,人为CO2排放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产生的;1861~1950年的9O年间,发达国家的CO2排放占全球CO2累计排放的95% ;直到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CO2排放的比例才开始增长[4]。从1951—2000年的50年里,人口不到全球20%的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占总排放量的77%,仍是全球温室气体最主要的排放者[4]。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期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减少5%,欧盟减少8%。根据该公约公布的最新排放数据表明[1],发达国家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731 9×1010t(CO2当量),2000年和2005年的排放总量分别为1.6257×1010t和1.646 5×1010t(CO2当量),分别较1990年降低了6.1%和4.9%。从总量方面看,似乎达到了《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少5%的要求,但其中主要的减排贡献来源于原苏联和东欧经济转型国家,这些国家因经济滑坡而出现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幅降低,其降幅远高于5%的总体要求,从而平衡和掩盖了其他主要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发达国家(不包括经济转型国家)2000年和2005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分别较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升了7.6%和9.3%,出现了进一步增长的趋势。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2005年的排放水平较1990年增加了16.7%;第二排放大国的日本增长了7.1%,加拿大则激增了54.2%。另一方面,欧盟2005年的排放水平则较1990年降低了4%,是发达国家中积极减排的代表,但仍较《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有一段距离。
由此看出,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效果并不太理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 强调,在许多欧盟国家,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政治既定目标与现行的能源政策不符。平均起来,欧盟的实际减排仅为2%,而不是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8%。1990年以来,尽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每一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