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在《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摘要:大学德育的目的在于造就健全的人格,完善人的心灵和精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应从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等三方面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人格;道德教育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知识的充实如果没有智慧的指引,就像灯注满了油而仍然为黑暗所笼罩,唯有智慧将知识点燃才能获得光明,大学德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点燃知识之灯的智慧,其目的在于造就健全的人格,完善人的心灵和精神。作为一名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作为《基础》课教学重要切入点,努力把大学生引导向一种道德自律的德性生活。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
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个体在一定心理和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自觉地选择自己做人的范式,从而形成的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体现了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做人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大学生身上时,却令人遗憾地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状况还存在一些不足。
1.道德信仰迷失。所谓道德信仰是指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基础,应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道德形成的精神基础;二是指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今天的大学生受社会上重金钱、重实用等观念的影响,不少人越来越远离向内心的叩问,理想、信仰的感召力在减弱。一些大学生缺乏青年人应有的进取精神,道德理想淡漠,轻视提升精神境界,往往放逐意理、拒绝思想、回避责任、游戏人生。
2.价值取向错位。价值取向表征着主体生存的目的性和意义向度。受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影响,少数大学生逐渐形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处世原则。他们重效益,轻公平;集体主义丢失了,个人主义抬头了;竞争意识增强了,合作精神减少了;多讲自主,少讲服从;多讲报酬,少讲贡献;多讲自我价值,少讲社会价值。
3.社会信用危机。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伴随着高校扩招,不断重复的失信行为,正疯狂啃噬着大学生对诚信原则的敬畏和信仰;一次次的背信弃义正酿成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危机,以至于媒体发出了“谁动了大学生信用蛋糕”的感慨。
4.人格形象失落。道德人格形象是人的道德素质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形态,是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大学生按理是准知识分子聚集的群体,本应发挥引领社会道德风气之先的作用。但一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观念混淆或故意忽视是非界限,对自身的错误缺乏羞耻感,对一些基础文明不良现象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占较大比例,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示范期望大大降低。
二、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的成因分析
1.道德教育扭曲变形。当前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手段,大量应用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见道德规范不见人”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错位现象严重,过分强调先进性而忽视道德要求的广泛性,传统道德的许多内容没有能够具体化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道德被置换成僵硬的教条或考试要点,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无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自然也就难以进入学生们的心灵。
2.市场经济原则异化。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中改变着社会主体的生活方式、价值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社会心理和道德风尚。我国的市场化还刚刚起步,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因或驱动杠杆就是追求主体利益最大化,当整个社会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存的唯一目标时,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反映在大学生道德人格方面表现为重视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轻视提升精神境界。
3.多元文化冲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以及信息网络的高度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局面。校园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也呈现出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态势,并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面对多元文化并存和相互间激烈冲突的复杂文化环境,面对当今校园文化纷繁复杂、多元共生的事实,涉世未深的当代大学生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难度显著加大。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时代意义
1.道德人格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发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