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在人工气道护理中应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药物在人工气道护理中应用摘 要:人工气道的护理对于通气的病人是十分重要的。常用的气道湿化液各有利弊,对于气道内分泌物的稀释效果也众说纷纭。此外,气道内应用抗生素也是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介绍了常用几种气道湿化液和抗生素,尤其对2.5%碳酸氢钠结合0.45%氯化钠进行了临床分析。对于气道湿化护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如湿化过度、细菌耐药、二重感染也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人工气道;气道湿化液;2.5%碳酸氢钠;抗生素;细菌耐药
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9-0142-02
人工气道的建立(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是抢治危重症病人的重要措施。正常时鼻、咽腔、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人工气道建立后,吸入气体绕开了具有温暖和湿润功能的鼻腔和上呼吸道,须全部由气管及其以下的呼吸道来加温和湿化,呼吸道分泌物中水分的丢失因此增加[1],导致呼吸道粘膜干燥,粘液纤毛系统损伤,使其清除异物的能力大大减低;引起呼吸道炎症,可使呼吸道粘膜糜烂、溃疡,致细菌感染。有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2]。因此,人工气道的湿化是防止和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个重要措施。气道充分有效湿化,可维持支气管粘膜细胞纤毛的正常功能,使支气管内分泌物向上移动,从而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合理的呼吸道湿化,可起到稀释痰液,使痰液及时排出并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气管道湿润,消炎抗菌,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作用。此外,对于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人,气道内合理应用抑菌抗炎药物也是十分重要的。现将几种常用气道湿化液及抗炎抑菌药物简单介绍如下,并对其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1 气道湿化液、痰液稀释用药
1.1 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是最为常见的气道湿化液之一。生理盐水可增加气道腔内水分、稀释痰液,还可以保证冲洗液的高渗性能,对水肿的气道壁有一定的脱水收敛作用。等渗的生理盐水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性小,对痰液的稀释能力比低渗液差一些,通常用于那些痰液较稀薄的病人。单纯用生理盐水进行气道湿化可稀释痰液使之易于排出,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因痰液淤积造成的肺部感染,避免因局部应用抗生素所致的二重感染[3]。但有文献报道[4],用生理盐水作湿化液,由于肺蒸发面大,盐水进入支气管肺内水分蒸发很快,盐分沉积在肺泡及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引起支气管肺水肿而加重呼吸困难。因此,用生理盐水气管内滴药法常达不到理想的湿化效果,用蒸馏水或0.46%盐水更符合生理要求。
1.2 2.5%碳酸氢钠结合0.45%氯化钠
人工气道建立后完全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湿与湿化作用,未经湿化的干燥气体直接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湿化不良的并发症,还可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致使气道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学改变,造成气管内分泌物干燥、粘结,阻塞气道,影响正常通气,引起肺部感染。我院2003年4月~2006年2月对45例人工气道病人应用2.5%碳酸氢钠吸痰前行气道冲洗结合0.45%氯化钠行气道湿化,现总结报告如下:
75例病人中男32例,女43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少12岁,平均41.37±1.54岁,气管插管54例,气管切开21例,为脑血管意外、大手术后、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需要靠人工气道维持供氧和排痰的非呼吸支持病人,留置时间最长28d,最短1d,平均17.62±5.117d。将75例人工气道患者,按随机原则分成试验组45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30例采用a糜蛋白酶加生理盐水行人工气道定时间断湿化;试验组45例采用0.45%氯化钠250mL用输液泵持续人工气道内泵入,输液管尾端头皮针去除针头固定于气道内6~8cm处,按每小时8~10mL持续泵入,每次吸痰前用2.5%碳酸氢钠3~5mL行气道冲洗。
结果见表1。
注:用χ2进行统计学分析P<0.025
传统的人工气道湿化一般是应用α-糜蛋白酶加生理盐水间断定时湿化,但糜蛋白酶为蛋白质,曾有过敏报道。痰液呈酸性,碱性液体使积液易于稀释,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内水分蒸发快,沉积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引起肺水肿,不利于气体交换,0.45%氯化钠吸入后在气道内浓缩使之接近生理盐水,对气道无刺激。间断或定时气道湿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工气道干燥、缺水,但是不能满足人工气道持续湿化的要求,痰液粘稠易干燥结痂,排出不畅;另外,由于每次气管内注入湿化液后,液体迅速流入下呼吸道,易引起刺激性咳嗽及粘膜出血,而刺激性咳嗽易将湿化液咯出而影响湿化效果;而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可以避免反复人工滴药减少因操作次数过多而带来的气道污染,减少湿化过程中对气道的刺激、痰痂的形成、刺激性咳嗽及气道出血的发生,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1.3 蒸馏水
蒸馏水属低渗液体对痰液的稀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