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万全英语资料爽歪了07797.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英语书,吼叫英语。 历史篇 从闭关自守的泱泱大国到街道大妈都能说“HELLO”,中国人学英语可谓 刻苦。用“潮流”两个字来形容中国人之学英语,很恰如其分。这个潮流有 潮起有潮落,有波峰有波谷,但却从未断过,每次潮起都跟中国的一些重大 活动息息相关。 英语学习的几次狂潮 七十年代 ■当美国人不再是“美国鬼子”时,当高考开始需要英语成绩时,第一 轮英语潮淹了过来,英语广播讲座教材成了建国以来最畅销的书 1972年中美建交后,老百姓不再把美国人与“美国鬼子”画等号了,但 “我是中国人,为什么学A、B、C”的想法还普遍存在,那时小学开设英语课 的只有几个大城市,很多中等城市初中仍未开英语课,《英语900句》的教材 只能在收音机短波中才能听到。后来北京台开设了《业余外语广播讲座》, 一经播出,反响热烈,英语初级班开课时,60万册教材在书店很快被抢购一 空,连续加印三次才满足要求,就连收音机的销量都在猛增。书店的同志回 忆说:“英语广播讲座教材是建国以来最畅销的书,买书的人都快把柜台挤 塌了。”恢复高考后,英语记入高考成绩,在国人当中掀起了小小的英语热 潮,但英语试卷满分仅为70分,其难度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初三水平。 八十年代 ■当托福可以圆平民百姓的出国梦时,数千人天没亮就排队去买《每日 英语》讲座的教材,英语成了某些人某阶段的惟一生活 真正的英语热始于80年代,那时社会办学初现端倪,第一个民办的外语 学校老师是从外交部聘来的,教材用的是Essential English,是地道的原文 教科书。到了80年代中期,不仅中学把英语纳入课程,小学也纷纷开设英语 课,没有老师就去中学请。1982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了托福考试(那时考到 500多分就算高分了),当一大批自费留学生,通过托福,凑钱迈进美国大学 校门时,众多的中国学生就从此挤上了一条狂热的学英语之路。1988年10月, 北京台和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每日英语》讲座即将开播的消息 播(刊)出后,北京发行书的第一天,天还没亮就排起了数千人的长队,8万 册教材两日内全部发完。后又加印了30多万册才基本满足了读者需要。 九十年代初期 ■英语、日语、俄语……看你像哪国人,就试着用哪国话招呼你,秀水 街的小贩率先走向国际化,不少说哑巴英语的在校大学生甚至说应该到秀水 实习实习。从应试走向民间,实用成了英语潮的推动力 进入90年代,随着亚运会在北京的举办,英语学习进入了真正的高潮,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至理名言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代之 而来的是英语学校遍地开花,“口语班”、“听力班”、“强化班”、“速 成班”……随之英语偶像的概念逐渐显露,俞敏洪、李阳、薄冰成了学习英 语的好榜样。有关英语学习的电视、广播节目也是花样翻新,定时定期播出 的教材应有尽有,外文书店的英语词典也由三四种增加到了十几种。 最值得一提的是民间的英语热,秀水街、三里屯的打工妹、老板们几年 下来都练成了一身硬功夫,不仅可以用英文接待顾客,俄语、日语、韩语也 都不含糊,哪国的客人生意好做,哪国的语言就能马上被掌握。16岁的小静 初中毕业来北京时普通话都说不清楚,在秀水帮老板看摊儿时发现,不能用 英语和老外交流上几句,就做不下来生意,老板也就不会给工资,所以就开 始用蹩脚的英语和老外交流。几句简单的How much? (多少钱?)Too cheap!(特便宜) Good price!(好价钱),再拿上一个计算器也就把大部 分生意对付下来了。几年过去了,小静的英语早已今非昔比,像真丝的头巾 是用手工签边儿的,衣服上的机绣是按照多少针脚设计的,这些“专业术语” 她全都可以用英文说出来。不少说哑巴英语的在校大学生也对她流利的口语 羡慕不已,甚至说应该到秀水实习实习。 九十年代中期 ■高校英语培训班的门前经常被不同档次的汽车塞满,在职读研、晋升 职称,英语无处不在,人们不得不重回学校,接受英语的洗礼 90年代中期,两股力量掀起了新一轮的英语潮,第一股是新生代留学生。 这些学生的家庭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付在国外学习的费用。为了寻求更好的 发展,第二次留学热潮到来了。目标国不仅仅是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后 来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选择的目标。这时的托福、GRE、雅思对于中国学 生来说已逐渐成为碟中小菜,670分的托福、2200分的GRE、6.5分的雅思比比 皆是,竞争也就更加激烈,为有比别人好的学校、好的机会,只有一条路—— 疯狂学英语,比别人成绩更高,直奔满分。 第二股力量是在职研究生和晋升职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中年大学毕业 生在工作岗位上已驰骋了十多年,忽然间全都直奔各个名牌高校,或MBA或 IT,在职读研扔掉了近10年的英文成为拿到学位的最大障碍。于是一种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