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高考模拟考场(二).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4高考模拟考场(二)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4分)
2012年11月5日,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出发。12月16日,队员前往位于冰穹A的昆仑站进行考察。下图是南极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有一架飞机从某城市起飞沿最短路线飞往中山站,则下列城市中符合航程最短要求且飞行方向判断正确的是( )
①开罗 ②拉萨 ③成都 ④重庆
a.向东南 b.向南 c.向西南
A.①a B.②c
C.③c D.④b
2.某日科考队员在中山站(约76°E)发现太阳位于埃默里冰架西侧的地平线上,2小时后发现太阳又位于另一侧的地平线上,则此时北京时间约为( )
A.156 B.356
C.1356 D.1556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地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进行区域定位,四个城市都在30°N附近;再根据最短航线——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可以判断出,与中山站球面距离最小的城市是拉萨。拉萨位于中山站东北方向,因此飞行方向为西南。第2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干信息。第一次看到太阳位于西侧地平线,即日落;2小时后又在另一侧看到太阳,即日出。由此可知,夜长为两个小时,日出时的地方时为1:00,据此可计算出北京时间为3:56。
下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
A.较低经营成本 B.淘汰落后产业
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D.政府的优惠政策
4.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淘汰落后产业是东部地区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之一,不属于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第4题,本题考查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的影响。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东部地区迁往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主要是能耗较高、污染较严重、附加值较低的原料导向型产业和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如果控制不当,会导致中西部地区环境恶化。
下图为“1月某日欧洲西部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风力小于乙地
B.此时,甲地天空中云量小于乙地
C.甲、乙两地都吹偏西风
D.甲地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
6.该图像制作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全球定位系统 ②遥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5.A 6.C
【解析】 第5题,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甲地等压线较乙地稀疏,故甲地风力小于乙地;从图中无法判断出甲、乙两地云量的大小,由图可知,甲地吹西南风,乙地吹偏东风;甲地受海洋影响较大,气温日较差较小。第6题,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地理信息系统可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空间分析。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部分资料表”,回答7~8题。
年份
森林覆盖率
(%)
耕地面积
(km2)
年降水量
(mm)
气温年较差
(℃)
河流含沙量
(%)
粮食平均
亩产量(kg)
1992
19
333
520
38
10
205
2012
10
478
450
42
35
135
7.导致该地区20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积温增加
B.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
C.气候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8.下列有关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B.开发矿产,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C.适当减少农业用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D.治理风沙危害,发展绿洲农业
【答案】 7.B 8.C
【解析】 第7题,本题考查人类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区河流含沙量大增,说明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第8题,该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森林面积减小,水土流失加剧,所以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适当减少农业用地,退耕还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而开发矿产,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读“杭州城区空间范围发展变化示意图及杭州市城市化进程图”,回答9~1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