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复习.pptx
记叙文复习;小说阅读;《大师的由来》;《带上她的眼睛》;散文阅读;《最后的勇士》;概括事件→整合印象→梳理情感;①认识季羡林先生,完全出于偶然。
②1996年6月,我客居京城。一天早晨,我的朋友苏东河找我说:“我约好去北京大学看望季羡林先生,你想不想和我一起去?”听到季羡林的名字,我怦然心动,脱口说道:“去!当然去。”
③来到北京大学,校园里湖光塔影,苍松翠柏,那极富园林之美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我们沿着弯曲的小路,来到朗润园。在花木扶疏、幽静绝尘的林阴下,一位气质儒雅、神情安详的白发长者正在漫步。他一身极普通的蓝卡其布中山装,脚上是一双圆口黑布鞋。东河兄说那就是季老。
;;;;;;;;;作者在回忆季老的过程中,也写了季老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参考方法〔小说、写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黄昏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参考方法〔兼有〕;1、局部理解
①考查:词、句、段的作用。〔散文较多〕
参考方法:
1、内容
2、结构、写法
3、主旨情感;〔二〕理解感悟;表层:使劲、郑重
深层:上文
下文;《沙枣》
19.根据上下文,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填入文章横线处,恰当的是〔3分〕
【甲】不是沙枣像人,是人像沙枣
【乙】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解题思路:上文写到我采访了一个60岁种沙枣的老人的事迹,下文对沙枣的描述,横线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对段落结构的考查。
;;〔二〕理解感悟;例如:《琴证》
16.文章结尾处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本段文字描出绘一幅烟雨迷蒙、燕子呢喃的场景;与开头环境描写相照应,渲染清明静雅的气氛,衬托出蓟良真愉悦的心情。
;〔二〕理解感悟;例如:《彩色西海固》
17.文章第⑨段写道“但你却拥有自己鲜丽而丰富的色彩,而那正是生命与自然抗争的颜色”。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150字〕〔7分〕
西海固的“色彩”是指庄稼鲜绿、金黄等色彩〔重点词语解释〕,这些是自然的生命与恶劣环境抗争而呈现的色彩〔作者态度〕。面对恶劣的环境,西海固人硬是把庄稼种到山梁上,老人安详沉着,孩子天真稚气,“花儿”激越奔放〔梳理原文〕,表现出西海固人坚韧顽强的精神、淡定安宁的心态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怀〔具体评价〕,这些是人的生命与恶劣环境抗争而绽放的色彩〔总体评价〕。;〔二〕理解感悟;例如《致大海》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题目“致大海”的理解。〔不超过150字〕〔7分〕;小说例如:《琴证》
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以“琴证”为题有何妙处。〔不超过150字〕〔7分〕
题目的妙处是它不仅是文章的线索,而且还建立了小说情节、人物、主题之间的联系,引发读者的思考。“琴证”这个题目,说明了文章以胡琴为线索,见证了故事情节开展;见证了蓟良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