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省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谈省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方案
[摘 要]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有关要求,建立省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是实现四级联网的关键,本文对建设任务、内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310-01
1 目标
为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加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6年12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 。国土资源部也相继制定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明确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任务、范围、内容、指标、流程、方法及要求。
建设二次调查省级数据库,实现国家对二次调查成果的集中管理,借助于国土资源主干网和金土工程及“一张图”工程的支持,保证调查成果充分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日常业务,为土地资源宏观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翔实基础数据,满足国家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迫切需求。建成长效的数据上报和快速更新机制,保持土地调查数据库的现势性,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和同步更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广泛需求。
2 任务分析
主要任务:建立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影像、遥感监测等内容的省级数据库;集影像、图形、属性、文档等数据于一体,互联共享功能的农村土地调查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实现资源动态监管,实现“一张图”管理工程,并且建立长效的数据更新和上报机制。
2.1 建立省土地调查数据库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县级数据库为基础集成整合而成,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栅格数据、表格、文本等其他数据。
2.2 建立省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数据中心设计和数据分发服务,数据检查,数据入库,年度变更数据增量更新,数据的分析统计、智能分析、大数据量的存储备份等内容。
2.3 建立长效的数据更新和上报机制
开展土地调查数据上报及更新技术方法的研究,建立数据更新和上报的长效机制,开展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实现对变更信息的及时汇总统计,以及对数据库的及时更新维护,保证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的现势性。
3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立
3.1 参照标准规范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5)《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6)《城镇地籍数据标准》(TD/T 1015―2007)
(7)《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
(8)《二次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全国土地调查办。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6
3.2 数据库体系结构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以下三种不同比例尺数据库构成:
1:2 000-5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省所辖范围1:2 000-50 000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构成;
1:100 000-25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省所辖范围1:100 000-250 000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构成;
1:50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省所辖范围1:100 000-250 000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综合而成。
3.3 数据库逻辑结构
土地调查数据库由主体数据库和元数据组成。主体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库组成;元数据由矢量数据元数据、DOM元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元数据等组成。
3.4 数据分层、字典
空间要素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根据数据库内容和空间要素的逻辑一致性进行空间要素数据分层,各层要素的命名及定义以及数据字典参见《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中的相关内容。
3.5 数学基础
a)以分层分块形式存储的数据,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1:5000和1:10 000空间数据采用3度分带高斯-克吕格投影;1:50 000空间数据采用6度分带高斯-克吕格投影。
b)以分层形式存储的拼接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