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隧道围岩监控量测施工作业指导手册.doc

发布:2018-08-29约3.85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围岩监控量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1.编制目的 明确隧道围岩监控量测施工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隧道围岩监控量测作业施工。 2.编制依据 《夜郎隧道设计图》及相应参考图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7-2003) 《铁路隧道工程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 《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3.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铁一局渝黔铁路土建8标夜郎隧道围岩监控量测作业施工。 4.量测项目 隧道监控量测的项目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大小和设计要求综合选定。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选测项目应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开挖方法及其他要求,有选择地进行。监控量测工作必须紧跟开挖、支护作业。按设计要求布设测点,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或增加量测的内容。 根据本线隧道的特点,必测项目包括:⑴洞内、外观察;⑵二次衬砌前净空变化;⑶拱顶下沉;⑷地表下沉(浅埋隧道必测,H0≤2b时);⑸二次衬砌后净空变化;⑹沉降缝两侧底板不均匀沉降;⑺洞口段与路基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选测项目应包括:⑴地表下沉(H0≥2b时);⑵隧底隆起。 5.量测方法和要求 根据设计文件、结合客运专线施工指南,制定本线隧道围岩量测方案。 拱顶下沉、收敛量测起始读数宜在3~6h内完成,其他量测应在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起始读数,最迟不得大于24h,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注意保护,严禁爆破损坏。 基底处理完毕经检测符合各项指标后,在仰拱回填顶面横断面上设3个测点,纵向每10m设一排,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沉降观测。观测周期及观测时间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观测计划及观测方案应征得监理批准,观测结果异常时应立即报设计单位拿出处理意见,情况紧急时,应果断采取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隧道浅埋地段地表下沉的量测宜与洞内净空变化和拱顶下沉量测在同一横断面内。当地表有建筑物时,应在建筑物周围增设地表下沉观测点。 测试中按各项量测操作规程安装好仪器仪表,每测点一般测读三次,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观测值;每次测试都要认真做好原始数据记录,并记录开挖里程、支护施工情况以及环境温度等,保持原始记录的准确性。 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3周后结束。对于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位移长期没有减缓趋势时,应适当延长量测时间。 表1 量测项目及要求表 测试时间 3个月以上 每次机械或人工开挖后及初期支护后。 1~3次/月 1~3次/月 1~3个月 1~2次/周 1~2次/周 15天~1个月 1次/2天 1次/2天 1~15天 1~2次/天 1~2次/天 观测点布置 全长度开挖及初期支护进行中。 隧道周边共设三条监测基线,沿纵向每10~30米设一组,如图所示,测点布置位置尽可能与地面观测点相一致。 拱顶和隧底各设一测点,沿纵向每10~30米设一组,如图所示,测点布置位置尽可能与地面观测点相一致。填充面每30米设一组。 方法、要求及工具 岩性、结构面产状及支护裂缝观察和描述、地质罗盘。 采用隧道周边位移计(或全站仪非接触观测法)量测。开挖后按图安设收敛杆件并进行编号,收敛杆件埋入土体深度不小于40cm。 各测点设固定桩,其设置应在开挖或第一次喷射混凝土完成后迅速完成,采用水平仪、水准尺抄平测量。尽可能和地面相应位置点同时进行。填充面固定桩在填充混凝土完成后设置。 项目名称 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 洞内周边水平收敛位移量测 拱顶下沉及底部上鼓、仰拱填充面高程量测 应测项目 表1 量测项目及要求表 续前表 测试时间 3个月以上 1次/天 1次/15天 1~3个月 15天~1个月 1~15天 观测点布置 纵向沿隧道中线每10~20米左右设一个混凝土桩,横向按图所示布点安设混凝土桩。横断面位置依据衬砌类型并结合实际地形选择在横向地形变化较小和不受仰坡开挖影响的部位。并在洞顶山体变形范围以外设两个水准点,供洞顶测点抄平使用。 洞内沉降缝每侧布设四个以上观测点,洞口布点视过渡段的情况而定,根据沉降曲线确定道床施作时间。 方法、要求及工具 采用精密水准仪,混凝土桩及水准基点要求按“铁路测量技术规则”办理,桩底应埋设于冻结线以下30~50cm。沉陷抄平应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⑴进洞前应将所有纵、横断面方向桩全部抄平一次。⑵开挖至量测断面20m、 10m 、5m时、⑶开挖至量测断面时、⑷开挖超过量测断面5m、10m、20m时、⑸至衬砌前每天测量一次。当出现沉陷值突然变大时,应酌情增加量测次数,进行监视。⑹衬砌后,应根据沉陷情况继续量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