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阶段性特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古代史阶段性特征 一、夏商周(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 西周(前1046-前771) 1、经济: 夏、商、西周生产工具尚处于金石并用时代,后期出现少量青铜工具;劳作方式是奴隶集体劳动。土地制度是井田制。赋税制度上受田者要向周王交纳贡赋。 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 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政治: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形成了一些后世所继承的制度如: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③以宗法制为核心。 特点:世袭制;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文化 汉字起源于图画,至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周代有金文。 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要内容、以壁画和帛画形式为主。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初步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 时间:东周(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1、经济上:个体小农经济形成:铁器、牛耕使用,个体农耕开始,生产力有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私营工商业兴起。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2、政治上: (1)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各国竞相改革变法,封建制度确立: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3)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 (4)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5)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文化: (1)文学的开端——《诗经》(现实主义)和楚辞(浪漫主义) (2)战国篆书、战国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处在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有《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华文明持续发展时间:秦(前221-前206)西汉(前206-25)东汉(25-220)魏晋南北朝(220-581)(一)秦汉: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1、经济上: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就,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1、农业:牛耕逐步普及,由二牛的耦犁到一牛挽犁2、手工业:青铜器轻巧华丽;东汉水排使冶铁长期领先世界,瓷器生产技术成熟;丝路开通,丝绸外销激增。3、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长安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令、长管理);主要商业城市(汉代长安、洛阳、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发展为著名商业中心)。 对外: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的频繁)。 2、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汉承秦制。西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 3、思想上: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气势恢弘,水平居世界前列 1、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 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东汉始创楷书;绘画门类丰富,帛画与战国传承明显;汉赋。 3、科学: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二)、魏晋时期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的开发 政治:长期分裂割据是基本格局,也孕育统一趋势(民族融合)。 经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齐民要术》, 江南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发明灌钢法。 商业活动:北方发展波动大。南方小幅发展。 文化:包容异质,张扬个性,佛道盛行,科技发展。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女史箴图》)等有力推动绘画发展。 三、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高峰 时间: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79)北宋(979-1127)南宋(979-1276)元(1276-1368) (一)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 经济:农业:均田制推行,南方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曲辕犁和筒车)江南地区进一部开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制瓷业:南青北白。外销。 商业繁荣,唐后期坊市制度被打破。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对外贸易港口:广州,设有市舶使。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实行三省六部制,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伍素质。 唐初统治者政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