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2013)科学八年级上册.docx
4.3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2013)科学八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4.3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2013)科学八年级上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2.教学年级和班级:浙教版(2013)科学八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第二课时
4.教学时数: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分析和解决与物质导电性相关的问题。
2.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探究物质导电性的能力。
3.科学交流:培养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尝试和坚持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物质导电性的概念和分类。
2.电阻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3.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难点:
1.电阻的计算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关联。
解决办法:
1.利用具体实验现象和实例,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导电性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电阻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3.提供详细的实验指导和数据处理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4.结合数学知识,解释电阻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电阻的计算原理。
5.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实验与理论之间的联系。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浙教版(2013)科学八年级上册》的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物质导电性实验现象的图片、电阻公式图表等。
3.实验器材:准备电阻测量仪、导线、灯泡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物质导电性与电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物质的导电性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物质导电性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导电性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物质导电性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物质导电性与电阻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导电性与电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物质导电性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电阻的定义和影响因素,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导电性在实际应用或作用。
3.物质导电性与电阻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导电性与电阻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物质导电性与电阻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导电性与电阻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导电性与电阻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物质导电性与电阻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物质导电性与电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导电性与电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物质导电性与电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物质导电性与电阻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物质导电性与电阻。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物质导电性与电阻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1.物质导电性的概念和分类
-物质导电性的定义
-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分类及特点
-物质导电性的影响因素
2.电阻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电阻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电阻的单位(欧姆)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3.欧姆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