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旅游发展规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黄冈市旅游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总论 第1条 规划范围 本项目规划范围是黄冈所辖区域,包括二区(黄州区、龙感湖区)、二市(麻城、武穴)、七县(团风、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位于东经114°25`~116°8`,北纬29°45`~31°35。东邻安徽省六安、安庆,南与江西省九江、本省鄂州、黄石隔江相望,西连武汉、孝感,北接河南省信阳。总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98万。 第2条 规划期限 本项目期限为2012年-2025年,共14年,具体年限为: 近期:2012年-2015年,四年,重点开发建设期; 中期:2016年-2020年,五年,全面建设发展期; 远期:2021年-2025年,五年,产业完善提升期。 第3条 规划性质 本规划为地市级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第4条 规划目的 紧紧把握国家提升旅游业为战略支柱产业以及武汉城市圈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全国旅游业“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的机遇,制定黄冈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战略,对各项旅游要素进行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从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利用圈中最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系列旅游吸引物打造,完成旅游产业聚集,带动农业大市的相关产业全面升级。 第5条 规划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以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根本,坚持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平衡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运用现代旅游科学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科学的区域旅游规划与技术路线,紧密结合黄冈旅游发展实际,规划旅游产业,重视旅游项目策划设计,使规划在具有前瞻性的同时,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三)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规划在全面考虑黄冈旅游发展格局的基础上,注重大区域的互动与联合,促进黄冈旅游与武汉城市圈旅游的对接与融合,积极发挥其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 规划在注重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产业互动、社区参与、生态利用、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需求,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产业效益,全力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第6条 规划依据 见说明书。 第二章? 综合分析 第7条 产业背景 (一)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旅游业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力。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旅游业”。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对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级试验区,黄冈是武城市圈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市。 自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城市圈各成员城市都在寻求发展路径和破题方向。 武汉城市圈是一个将要站立起的巨人。武汉是城市圈的心脏,而黄冈作为城市圈中国土面积最大,传统的农业大市,正是武汉城市圈的支撑臂,黄冈经济能否取得跨越式发展是武汉城市圈巨人能否站起的关键。 编制《黄冈市旅游发展规划》目的就是要利用武汉城市圈中最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系列旅游吸引物打造,完成旅游产业聚集,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带动农业大市黄冈的相关产业全面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落实黄冈发展战略——“一区两带”发展战略,为黄冈构建旅游产业提供了战略支撑 《黄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一区两带”的总体战略。 一区:以黄冈市区及其发展组团为中心,按照“以港兴城、以港兴业、港园城互动发展”的思路,建设黄冈临港经济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