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南省通海县三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
2024届云南省通海县三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孙中山割辫表明了坚持改良主义的立场
B.黎元洪割辫体现了其人坚持革命的倾向
C.袁世凯割辫反映了民主科学已深入人心
D.三人割辫折射了近代民主革命成为潮流
2.钱乘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道:“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商业者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这种状况引发的最终结果是
A.爆发“光荣革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制定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C.导致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本家逐渐进入政权中心
D.推动宪章运动,无产阶级赢得被选举权
3.古代东方与希腊、罗马社会相比,在政治理念上最明显的差异是分别强调
A.君权神授——公民权利 B.中央集权——民主共和
C.大一统化——城邦自治 D.神权之上——人权之上
4.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A.汉员比例上升实现了满汉平等
B.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C.晚清政府政权结构发生了变化
D.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5.1969年3月,勃列日涅夫表示要“竭尽全力”致力于“巩固欧洲和平与安全”,建议就建立包括两大军事集团在内的“集体安全体系”尽快“开始对话”,并就召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问题举行会晤。同年11月,苏联同美国开始了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这反映出
A.苏联谋求与美国关系的缓和 B.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结束
C.欧洲崛起冲击美苏两极世界 D.工业停滞导致苏联态度软化
6.2014年7月14日数字中国网:“第一次从半统制经济转为计划经济,第二次从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次经济体制转型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这两次经济体制转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改变了计划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B.改变了各种所有制成份及其比例结构
C.“一五”计划完成与中国入世成功可分别视为转型标志
D.转型前后社会主义性质发生变化
7.20世纪90年代,“伙伴关系”成为中国外交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我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中,积极努力构筑“伙伴关系”框架。中国做出这一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是
A.不结盟政策已不合时宜 B.多极化趋势的深度发展
C.反殖反霸成为时代潮流 D.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8.下图是南北朝晚期的形势图,最后一个消失的政权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下面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发展历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认识是
A.德国人开启了人类的电气化时代 B.德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
C.西门子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 D.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10.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
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反映出早期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11.一战后,在列强的争吵与妥协中达成的重建欧洲政治秩序的重要条约是
A.《凡尔赛和约》 B.《五国海军协定》
C.《慕尼黑协定》 D.《九国公约》
12.1952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快速增长。青少年生活条件优越,倍受家庭的宠爱,“甲壳虫”、“滚石”和“猫王”摇滚歌手成了他们的超级巨星。这是因为摇滚音乐作品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激情反叛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吸取苏联的经验,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对企业职工的医疗、养老、生育保险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安排,有统一的待遇标准并进行统一管理。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为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