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霸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doc

发布:2017-02-13约2.65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全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情况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农村人口476596人(男252392人,女224204人),其中在劳动年龄内的人数为245257人,占农村人口的51%。我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共有129294人,占我市农村劳动年龄内人口的52%。现有外来务工人员有50000人左右。根据调查情况,我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可按行业、文化、收入等方面划分如下: (一)按行业划分 行业 一产 二产 三产 富余劳动力 人数 85157 84427 44867 30806 (二)按文化程度划分 文化程度 文盲 半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 及以上 从业人数 19239 101343 89688 24877 7042 3068 (三)按收入划分 月收入 产业 300元以下 300—500元 500—1000元 1000—2000元 一产 24698 39614 20546 2954 二产 3798 22609 43296 14786 三产 2182 16377 17763 5398 合计 30678 78600 81605 23138 (四)按转移地域划分 市内 市外 比例 农业 83437 1720 49∶1 非农产业 116934 12360 9∶1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呈现两种趋势,一是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向个体私营企业转移较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可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二是农业较发达,私营企业较少的乡镇富余劳动力跨乡镇、跨省市劳务输出占很大比重。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量上看,向二产转移的有84427人,占劳动年龄内人数的34%;向三产转移的有44867人,占劳动年龄内人数的18%。从文化程度上看,文化程度越高,从事的产业层次就越高。以500元为限,月收入在500元以上的主要分布在二、三产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做法与经验 为了加快农民增收,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放在重要位置。主要做法有: 1、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千方百计抓引进,以增量调整带动了存量调整,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和就业岗位。几年来,我市共谋划运作百万元以上的项目789个,总投资84.6亿元,竣工投产项目549个,累计完成投资50.6亿元。先后引进了天大天九公司、三迪模具公司、华泰堂药业、宇斯电子等各类企业268家,新增就业岗位近30000个,安排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近18000人,极大地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2、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为实现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尽快腾飞,市委、市政府自1999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意见》等各种扶持和优惠政策15项。坚持因势利导,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公有制企业的收购、兼并和租赁,迅速填充了国有集体资本退出的经营领域,加快了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和个体私营企业的飞速发展,涌现了前进钢铁公司、彩板镀锌、梅花味精、华洋线缆、华农饲料蛋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立市立乡的私营企业。从1999年到2003年底,全市个体私营企业由17887家猛增到22344家,增长了25%,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不仅为我市约20000名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且为外省市近50000名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 3、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把城镇规划同就业工作紧密结合。一方面我们选择有地利优势的国有集体企业,实行“退二进三”发展第三产业,拆掉工厂建商场,先后安排了12家企业退出市区黄金地段,建起了8个专业市场、5个商业服务区和6个住宅小区;另一方面撬动起5.2亿元民间资金投入,先后建成了市步行街、益津商贸城等一批有特色的商业区。为社会创造了2000个商铺和摊位,在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为农村劳动力进城经商,向第三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环境。 4、加强劳动力就业服务工作,全市15个乡镇(区、办)都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乡镇还建立了人才信息库,村街配有劳动力就业信息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招工信息,鼓励农民进城就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序转移。此外,市职成总校、市成人中专等单位积极探索开展了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为企业培训了一批合格的技术工人,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初中文化的占很大比重,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仅为21246人,通过初级技术鉴定有11260人,占参加培训人数的53%,导致了我市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思想更新慢,技术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低。多数农村劳动力只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谈不上技术性,跟不上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2、劳动力转移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