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中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各科学习目标(样本) 数学 建议:教师要用1—2分钟解读学习目标,最好让学生齐读。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 一般来说包括阅读和试作两方面,设计的问题都是最基本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过阅读和商量可以解决的;同时,也是为下面的合作探究问题打下基础的。 合作探究 主要从四个方面设计: ①题目设置注重能力培养,纯知识性题目不设计,在课本上能直接找出答案的题目少设计,不需要讨论的题目不设计;多设计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多联系生活实际;题目不可过大,要便于小组每个学生的展示。 ②注重典题分析和解题方法的总结 (一题多解) ③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 与实验问题分析 ④注重类似问题的 比较拓展 达标检测 学习反思 明确基本体例 实例展示与剖析 1·普通式《鸿门宴》导学案新2.doc 一·“五步三查”模式基本结构及简述 (一)、“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 1.第一步:独学; ??? 2.第二步:对学、群学; ??? 3.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 4.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 5.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二)、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 ??? 1. 一查:在学生独学时; ??? 2. 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 ??? 3. 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模式简述; 第一步,学案自学,找出学习困惑;教师“一查”自学进度效果; 第二步,围绕困惑对学、群学;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谓之“小展示”;教师“二查”展示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第四步,教师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 第五步,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教师“三查”,对子测评。 二·导学案的合理使用 【教师】 1.课前:自学抽查、“二次备课” 2.课中:关注学情、学法指导、学习进程,评价 3.课后:批阅、辅导、反思、修订 【学生】 1.课前:整体了解学案、对照教材自学 2.课中:合作、展示、整理学案、反馈达标 3.课后:拾遗补缺、拓展提升、整理归档 教师落实警示: ①科学编写学案+不批改学生作业=0 ②批改学生作业+不让学生充分展示=0 ③让学生充分展示+不点评学生展示=0 ④点评学生展示+引导学生总结=落实 学生落实警示: ①在学案引领下学习+不做好作业=0 ②做好作业+不展示学习过程=0 ③展示学习过程+不思考感悟=0 ④思考感悟+二次完善作业=落实 ①一定要明确自主学习的时间及要求,老师布置 的任务一定要具体。 ②教师要在各小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 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引导。 ③一定要让学生先读书再做题,或边读边做。 ④先独立完成,再讨论商量。 3)·不同层次的展示:B层C层同学展示 4·多人展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或不同问题的解答。 知识体系 这贴切的比喻,使课改的三种境界形象化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课改的第一步,是说必须站得高,看得远,选定自己教学的奋斗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说,一个人在认定自己教学的奋斗目标之后,就必须刻苦钻研,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拼搏,即使衣带宽了,人渐瘦了,也始终不后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说,在千百次地寻求知识之后,回过头来一看,忽然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在眼前了,成功正在向你微笑呢! 1)问题层次化 问题的层次可分为A、B、C、D四层(识记-理解-应用-拓展 )可在每个题目后面注明,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A类题,是课本再现型,为识记级。学生只要看课本,不需要任何其他帮助,就可以解决问题。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必须解决。 B类题,是课本延伸型,为理解级。学生看课本的同时,只要适当地看一看工具书或其它课外资料,就可以解决问题。 C类题,是模仿运用型,为应用级。学生只要简单模仿课本上的例题就可以完成。这类题,可以直接使用课本上的习题,也可以是例题、习题的变形。 D类题,是灵活运用型,为拓展级。学生只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后,才能完成。这类题难度较大,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建议:每份导学案中,A类和B类题所占比重,不得少于百分之五十。D?类题,在每份导学案中不得超过一题。 2·精心设计好问题 (以课本为蓝本) 2)问题情境化:要巧妙创设情境,突出情境的生活性(真实性)、探究性、情感性、趣味性,成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辅助和催发。 [教学片断1]?在《酸雨的危害》教学中,老师先播放影片《上帝的眼泪》片断,许多触目惊心的画面强烈触动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