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文档.doc

发布:2019-06-30约4.55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付均秀 教材分析: (1)[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设计理念】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语文教材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更是美的矿藏。其中,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更是这矿藏中的瑰宝。读诗能使人灵秀。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炉、庐、瀑、疑”4个生字。 理解古诗内容,弄懂诗句意思,了解河山的壮美。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听说和口头表达能力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些同学们熟知的名胜风景视频和图片来将学生引入祖国大好河山之中。? 2、启发式教学:通过设计连贯的一系列教学环节逐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中领会古诗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庐山瀑布风景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引入境 1、欣赏庐山风光。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今天老师带你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庐山风光,请看! (2)、播放庐山视频。 师解说:庐山,又叫匡山。他在我国江西省北部,那里山峰奇秀峻拔、云雾缭绕,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去吟诗作画,尤其是那里的瀑布更是引人入胜,令人向往。   2、,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后,请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 (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随着唐代诗人李白走进庐山的瀑布------ (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抓题眼、解诗题 1、“望”什么意思?  2、你见过瀑布么?是怎样的?齐读课题。 三、扫障碍、读正音 1、自由读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请教他人。) 2、认读“我会认”的字。 庐---炉:你发现了什么?(同音字,形声字,意义不同。) 学习“瀑”“疑” 学习方法:加一加,减一减, 形近字比较:暴---爆---瀑 “疑”组词:疑问、怀疑、可疑、半信半疑 3、反馈交流,检查读文效果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结伴读、赛读、评价读等。)(板书:正确,流利) (2)过渡:同学们,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已经能把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古诗啊,像音乐一样,有它的节奏和韵律呢,如果能读出节奏就更美了。(板书:读出节奏)(出示:画出节奏的诗句) a、老师用斜线给你们标出了停顿的记号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