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

发布:2017-01-13约4.48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章为考试重点章节,充分掌握本章知识要点可顺利通过考试 第3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本章要点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3: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 4: 资本主义的工资。 5: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 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向资本的转化) 1.作为一般商品流通的货币与作为资本流通的货币的比较 一般商品流通公式:W—G—W 资本流通公式:G—W—G’(↑) ①共同点:买卖两阶段;W,G;三个当时人。 ②不同点: 流通形式不同 流通目的不同 为买而卖(使用价值) 为卖而买(价值) 流通限度不同 有限 无限 流通内容不同 等量不等质 W 等质不等量G (量:价值量;质:使用价值) (质:货币本质;量:货币数量)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定义:G—W—G’ 资本运动的一般公式 它包含了所有资本形态运动的一般性目的。 2.矛盾:从形式上看与价值规律相矛盾。 G—W (Pm,A)…P…W —G’ 3.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流通过程是m生产和m实现必不可少的条件。?价值增殖只能源于生产,流通中价值不会增殖。 补充:不等价交换能否带来增殖? 1.同一个人,作为生产者,赚钱;作为消费者,亏钱,价值总量不变; 2.双向欺诈。他的盈利正是别人的亏损,价值总量不变。 因此不会带来增殖。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基本概念: 1.劳动力:劳动能力,存在于正常人体之中(隐性); 2.劳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过程。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 人生自由,一无所有(Pm,Km) 3.劳动力价值及其价值构成: 1.定义: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2.构成: 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Km价值; 家庭成员生存所需Km价值; 培训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工人在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远远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工人的劳动全部属于资本家,并且在其监督下劳动。 (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商品,也就是购买了这种商品的使用权,表面上看购买的是工人劳动,但实际支付的仅仅是劳动力价值。) 工人劳动产品全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超过一定点(工人创造自身工资所需时间)的价值形成过程 3.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创造劳动力价值所需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 4.剩余价值(m) 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价值以上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的本质及马克思对资本的划分 1.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雇佣剥削关系) 2.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划分依据: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m生产中作用的不同 ?概念:价值构成 物质构成 不变资本 : Pm 可变资本 : A(劳动力) ?商品价值构成:W = C + V + m Pm(旧价值) A(新价值) ④意义:1.进一步揭示了m的真实源泉。 2.为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剩余价值率或剥削率)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者的活劳动(抽象劳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