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7章.ppt
第七章政府规制理论与实践
政府规制概述
政府规制理论
规制失灵与放松规制
我国的政府规制及其改革第一节政府规制概述一、政府规制的界定1、定义: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行为。2、政府规制的要素:主体,即管制者——广义上的政府;客体,各种经济主体;依据和手段,各种规则或制度,即如何限制以及被管制者违反规则将受到的各种制裁。3、政府规制的特征:⑴规制主体的公共性及规制标准和程序的合法性⑵规制角度的限制性⑶规制内容的经济性⑷规制范围的微观性⑸规制政策的动态性4、政府规制与政府管制的区别:一是从主体来看,管制的主体是政府,而政府规制的主体则不局限于政府,还包括其他国家机构。二是从内容来看,政府管制主要侧重于对企业行为的一种限制。而政府规制则包含限制和激励两方面的含义。三是从方法上来看,政府管制主要是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而政府规制则主要运用法律手段来干预;四是从行为性质来看,管制是一种强制性的管理;而政府规制则强调微观经济主体对法律法规的自觉遵守和利用,表现出其行为的主动性。二、政府规制分类(一)依规制主体不同(二)依规制内容不同(三)依规制目的不同(四)从政府规制的作用与效果上划分(五)从政府规制的方式上划分第二节政府规制理论一、垄断理论1、垄断的概念:严格的定义;宽泛的定义。指在市场交易中,少数当事人或经济组织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或超经济势力,对商品生产、商品价格、商品数量及市场供求状态实行排他性控制,以谋取长期稳定的超额利润的经济行为。一般表现为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垄断,更多的是商品市场价格和市场份额的排他性控制。2、垄断的类型:⑴自然垄断:由于规模经济造成的垄断。规模经济是指某些行业有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的特点;也就是说低于某一规模就会导致不经济。一般而言,它是自由竞争的结果。⑵行为垄断:由垄断厂商相互联合共同制定价格以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为。存在于寡头垄断市场。垄断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资源配置失效。⑶法定垄断:由于国家权力或通过专门的法律规定而形成的垄断。专利保护引起的垄断。3、垄断的效率损失⑴垄断厂商获得垄断利润,但损失了消费者剩余,并导致整个社会福利净损失。⑵导致厂商无动力改善管理、创新技术。⑶导致收入不平等,具有政治风险。另一方面:垄断能提供优质产品、产生规模经济、为技术进步提供动力和财力。4、政府对垄断的干预⑴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反垄断法是通过禁止某些行为来控制某些市场结构的法规。⑵对企业的管制:政府出于保护消费者的考虑,通过制定法规来控制垄断力量的可能滥用。二、信息不对称理论1、信息不对称的概念⑴指市场交易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双方所掌握的有关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⑵信息不对称问题普遍存在。产品市场、保险市场、劳动力市场等都存在信息不对称。⑶一般情况下信息不对称不会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运行;但在某些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2、逆向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中一方比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因而承担较高的成本,结果导致劣胜优汰。旧车市场、保险市场、劳动力市场中都存在逆向选择问题。3、道德风险(道德障碍)交易双方达成协议后,一方以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又称“隐瞒行为”。保险市场、修理市场、房屋装修、雇佣市场均存在道德风险。4、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途径⑴利用市场机制:在交易者之间加强信息沟通,信息优势方主动向对方传递信息,或者由信息劣势方想法让对方暴露有关信息,即进行“信号显示”。⑵政府管制:政府可以运用公共权力,强制生产经营者落实产品担保承诺;制定法规,强制生产经营者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还可以直接提供质量检查、市场调查等信息。三、政府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管制是对市场失灵的回应,即在存在公共产品、外部效应、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的行业中,由政府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直接干预,从而达到保护公众利益的目的。政府管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或解决由于市场失灵而造成的资源配置无效率和分配不公,以提高社会福利。但该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即管制目标与管制效果不一致。四、政府规制俘虏理论1、施蒂格勒的开创性贡献:①规制理论的中心任务:解释谁是规制的受害者或受益者,采取什么形式进行规制。②规制的前提条件:政府的基本资源是权力;规制者也是经济人,能理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规制是适应利益集团收益最大化的产物。③规制手段:政府对特定产业的税收优惠和直接的货币补贴;控制产业进入;控制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产生;固定价格。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