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党在革命时期密切联系群众思想与实践.doc

发布:2017-05-24约3.94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析党在革命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与实践   [摘要]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革命和建设成败的最大危险。历史考察党在革命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驱动力、理论实践和作用,探析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对于当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密切;联系;群众路线;毛泽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 一、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就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党的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创造践行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内在包含着先进政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必然性。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意识形态中互为主体性关系模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工人阶级政党只有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才是不可战胜的。马克思恩格思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列宁认为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只有相信人民的人,投入到人民的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 毛泽东继承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将群众史观发展为群众路线的思想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理念行动。毛泽东努力解答并彰显了人民历史创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将这种思想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毛泽东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中互为主体,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先进意识的教育者、领导者,被称为“人民教师”,但认知和实践能力有限;人民群众是意识的滞后者和受教育者,但拥有理论实践的批判和检验能力;只有通过先进政党的教育、正确领导才能唤起人民的真正主体力量,只有和群众的共同实践才能创造和改变世界 二、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群众路线的创立和发展 回顾党的革命历程,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民主革命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党的根基、血脉、力量之源,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依靠群众是党的政治优势,善于做群众工作是党的必胜法宝。群众路线在革命时期的创立发展,也正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理论思想的发展和实践 1、密切联系群众理论的奠基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在井冈山艰苦斗争实践中初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后,就明确提出,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进行革命活动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党在1922年7月的《组织章程决议案》里就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但是党对群众的理解还比较狭隘,局限于对广大工人和知识分子精英的认识,缺乏对广大农民力量的认识和对农民的团结 2、密切联系群众路线理论的初步形成 大革命的爆发,党与广大工农的深入革命合作,促使毛泽东等革命者重视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表达了民主革命中放手发动农民、建立农民政权和武装革命,密切联系工农群众搞革命的思想。1929年12月,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首次明确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要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即先党内后党外的群众工作方法,标志党密切联系群众路线的初步形成 3、密切联系群众路线理论的完善 毛泽东在1934年1月瑞金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发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讲话,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并强调要注意“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还说:“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3]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认识到了正确的策略在群众中产生,正确的政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强调党要用政策、策略去动员组织、教育群众,用说服教育、实际具体的方法而非官僚主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