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史记》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ppt

发布:2017-11-30约7.98千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讲 《史记》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引言:《史记》的元典意义与现代解读 元典是指具有原创性、奠基性与对历史文化有深远巨大影响性的文化经典,如《周易》、《诗经》、《论语》、《老子》、《庄子》、《孙子兵法》等; 《史记》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意义; 《史记》对中华民族早期一大批优秀历史人物的记载; 《史记》保留了早期中国优秀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 《史记》在现代的传播及国人有文化希求(侠义文化、诚信契约、人际互尊); 《史记》中的政治智慧、人生智慧与经济智慧; 《史记》终极价值:历史审美。 概说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积淀,也是指一定民族与地区一种具有文化蕴含的理想人格与精神气质,如东方人文精神中的中国型、日本型、韩国型。 人文词汇的来源:《周易·系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初指人的文明进化现象,与现代意义不同。 一、推崇浩大弘毅的圣贤君子人格 圣贤人格 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孔子·泰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取模式; 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舍生取义的文化生命观念; 自强不息的终生奋斗观念。如周文王、孔子及迁本人;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伯夷、叔齐列传》)强调节操、道义、精神高于生命,为某种崇高而圣洁的理想殉道。 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司马迁最为倾心歌颂的历史人物,《史记》对这位一生为理想政治而周游列国、历尽坎坷而矢志不渝的先哲先圣推崇备至,对于孔子的崇高理想、伟大人格与巨大文化贡献给予了至高无上的评价。司马迁借《诗经》诗句对孔子寄予了深切的景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同样地,在对义不帝秦的齐国隐士鲁仲连、对不辱使命的閵相如、对光明磊落的项羽、对于敢于廷争面折的张释之、汲黯等的记述中,都着力张扬着一种令人折服的精神气质。值得注意的是,在司马迁看来,这种“君子人格”并非只的是为那些重要知名人物所拥有,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身上同样体现出来。比如伍子胥自楚国南逃渡江,所遇见的重义轻财的渔父就具有义重如山的情怀。 民间人物身上的圣贤精神 追者在後,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伍萬石,爵執珪,豈徒百金剑邪”!不受。 《史记》卷六十《伍子胥列传》 伍氏显然低估了漁父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漁父的形象显然要比伍氏高大美好,令人肃然起敬。有意思的是,史记》还分别在《屈平贾生列传》与《项羽本纪》中记载了另外两个漁父事迹,同样是卓而不俗。史记中这三个漁父形象应该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民间大隐”的历史原型。再如,在危急中帮助魏公子信陵君成功策划了退秦救赵的侯赢,实际身份不过是大梁城的一看门人,却以自己非凡智慧导演了窃符救赵这一奇迹,并随后毅然无罪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读来让人感叹不已。 对君子人格的弘扬表使《史记》具有强烈的德义审美倾向。是对人性中最优秀品质的升华。由于史记的集中再现与褒扬,这种君子人格逐渐得到后世的认同与肯定 我们从后世的范滂、李固,诸葛亮、杜甫、苏轼、王安石、文天祥等人身上仿佛都能看见《史记》人物的影子。可以这样说,如果说孔子从伦理哲学高度规范了传统文化正面人格的准则,那么,《史记》则通过典型化、具象化的史传形式雕塑了中国文化早期一批真实存在的圣贤形象,《史记》对历史先贤精神主体的高扬,奠定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圣贤人格的基本范式。 二、赞美建功扬名的入世精神 早在春秋时期,国人就有所谓“三不朽”的人生观念,《左传》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功名价值观是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不仅在此生取得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同样重要的还在流芳百世千秋,荣宗耀祖,福荫家族后裔。当然这一功名价值观是建立在为国家、为朝廷建功立业基础之上的。文治武功皆是成就,古代“名士”向来被视为特殊人才,价值利益体现在多方面儒家文化主张建功立业、兼济天下,以“三立”精神完成生命意义的超越。这是战国秦汉时期士人普遍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态度。儒家强调血亲情感抽象而来的孝,而孝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