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劳动法学考试试题答案完全版.doc

发布:2017-11-28约28.85万字共18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劳 动 法 填空题 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19)世纪上半叶。 (社会劳动关系)是劳动法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公约和建议书的主要依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国际劳动宪章》)的9项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费城宣言》)中的原则。 劳动法的产生,在19世纪是以(工厂立法)的形式出现。 从资本的组织形式上可以将劳动关系分为国有控股公司的劳动关系、(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有限责任公司)劳动关系等。 我国现行的劳动法是(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5)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一般意义上的劳动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劳动法在空间、时间、对人的效力范围。 在调整的原则上,民法以(双方平等主体等价有偿)为原则。劳动法除此原则外,对某些主体还有(特殊保护原则)。 行政关系必须有一方是行政机关,而劳动关系必须有一方是劳动者。 10、根据法律性质,劳动法可分为劳动实体法、劳动程序法、劳动监察法。 11、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12、公民只要有(劳动能力),不论性别、民族、财产状况等的不同,都有权参加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 13、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 提出批评);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14、按照劳动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来划分,可将它们分为行为、事件两大类。 15、按照劳动者人数划分,劳动法律关系可分为(个人)劳动法律关系和(集体)劳动法律关系。 16、(权利能力)是法律认定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 17、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指的是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原来劳动合同中确定的(权利义务)的内容。 18、按照劳动合同条款形成的方式不同,劳动合同可以分为(普通)劳动合同和(标准)劳动合同。 19、我国《劳动法》第19条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作了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20、《劳动法》第21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21、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 22、在我国,集体协商中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或出现了事先未预料到的问题时,经双方同意,可以暂时中止协商,但中止协商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天。 23、我国《劳动法》第33条规定,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 2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对劳动就业的职责主要表现为(促进劳动就业)和(保障劳动就业)。 25、职业培训以主要以受培训的对象是否就业为标志,划分为(就业前职业培训)和(就业后职业培训)两大类。 26、我国现阶段造成大批下岗职工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型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27、最低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我国的单位时间一般以(月份)为标准。 28、最低工资与基本生活费最大的区别在于最低工资不仅包括劳动者本人的生活费用,还包括(劳动者所赡养人口的生活费用)。 29、最低工资率的确定,实行三方民主协商原则,即在国务院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由省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家协会)研究确定。 30、根据《劳动法》第44条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劳动者工资。 31、依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规定,对于违纪职工罚款的具体数额一般不超过本人月标准工资的(20%)。 32、根据《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的规定,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等行业中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要连续作业的职工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33、休息时间既包括工时制度规定时间之外的时间,也包括(节假日)和(年休假时间)。 34、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不得少于(16小时)。 35、《劳动法》第41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 36、我国对职业病防治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是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01年10月27日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37、根据有关规定,劳动安全卫生伤亡事故的处理应当在(90日)内结束,因特殊原因不能如期完成的,在特殊情况下不得超过(180日)。 38、《女职工劳动保护》第12条的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或者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