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术思想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 MERGEFORMAT 1
道家学术思想初探
一、道家思想概述
(一)道家之名称
道家是先秦至西汉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在先秦,只有儒、墨两大显学有正式的名称,其他各派只以代表人物为名。故而道家虽存在于先秦,其名称到汉代才出现。以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为最早: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后有《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两汉道家37家,993篇,并概说云: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司马谈站在道家立场设论,不置恶辞;班固从儒家出发,斥道家绝礼学、弃仁义。究竟道家何为?
欲究道家思想之根源,必由老子及《老子》着手,择其思想要旨如下。
(二)老子之思想
1、老子之“道”
“道”为无形之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第二十一章)
“道”生于有形之物之前: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
“道”虽无形,但是确是实存之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
“道”为万物之母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
道体独立且周行不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二十五章)
“道”不仅为宇宙论中万物之母体,亦为道德领域中之最高伦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2、老子之“自然”和“无为”
“自然”,即为“自然而然”,如: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
老子之“自然”,顺应事物本来,不做人为之改变,无论因他而为还是自为,皆非“自然”,故而老子进一步主张“无为”。
“无为”,即是道生养万物的方式。“无为而无不为”,即自然而然,正是道在运行时的根本特征。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三十七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
然老子之“无为”,实则以“无不为”为目的。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第九章)
“无为”不等于“不为”,“无为”是一种特殊的“为”,“无为”不是目的,“为”才是目的,以“无为”作为手段达到“为”的目的。
3、老子之朴素辩证思想
“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为其辩证思想之核心。
“反”有两义: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二者,往反(返)之反,回反(返)也。……“反者道之动”之“反”字,兼“反”意与“返”亦即反之反意,一语中包赅反正之动为反与夫反反之动而合于正为返。(钱钟书《管锥编》)
钱钟书所言者,一为对立转化,二为循环转化。可在《老子》中得证: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二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
视上述老子之言为朴素辩证思想,而非纯粹之辩证法,其因有二:老子仅举事物对立两面,且等量齐观,无轻重主次之别;对立转化于一定条件下方可发生,老子以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