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环境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doc

发布:2017-06-06约1.58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环境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Experimental class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2学分,36学时) (环境专业,4年制) 课程性质和任务 通过污染物对生物影响的典型实验,使学生掌握环境生物学的一些研究方法,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在实验中能熟练运用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本课程与环境生物学理论课同时进行,教师在使用本大纲时,对实验的题目、次序及课时分配可适当调整。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后思考及作业和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实验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实验一 种子发芽毒性实验 4 实验二 蚕豆根尖微核实验 4 实验三 紫外线辐射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对小麦光合的影响的急性毒植物酶浓度检测农药污染酸碱性对微生物的生态作用二氧化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通过本实验,了解采用简易器材设计实验并进行研究的方法;了解二氧化硫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如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实验原理 二氧化硫能直接溶解浸润于细胞壁的水分中,成为亚硫酸离子等,伤害植物细胞 实验内容 通过二氧化硫对植物种子萌发及植物叶片的影响的研究,了解大气污染物对生物的不良影响及评价标准。 2.重金属对白菜种子发芽与根伸长抑制的毒性效应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重金属的生物效应,同时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 实验原理 重金属盐类或离子能使植物根呼吸明显升高,称为盐呼吸。过量消耗生物体内有机质,引起植物生物量下降 实验内容 通过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在水溶液及土壤介质中对白菜等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对比,了解重金属对生物的毒害作用。 实验二 蚕豆根尖微核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污染对植物细胞的遗传毒害作用,并以此检测环境中的“三致”物质。学习生物监测方法,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反应而产生变化,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实验原理 在环境污染物中,一部分有致癌、致突变效应的物质,进入大气、水和土壤环境后,其潜在的危害性很大。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生断裂,在细胞分裂间期中以微核的形式表现出来 实验内容 用污染物配制培养液培养蚕豆,观测其根尖细胞出现微核的情况 实验三 紫外线(UV-C)辐射对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实验目的 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最重要的色素。本试验通过模拟不同剂量紫外线辐射污染对植物叶片叶绿素a、b含量及比率变化影响,使学生认识污染对植物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毒害过程。 原理 叶绿体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中,因此,可以用丙酮提取叶绿素小麦幼苗培养,提取叶绿素,比色测定。实验四 UV-C辐射对小麦净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实验目的 探讨紫外线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了解光合作用分析仪的使用。 实验原理 。 实验内容 用小麦苗为实验材料,紫外线照射,测定水蚤的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并掌握水蚤急性中毒试验的基本条件和测定方法 急性毒性试验 实验六 植物酶浓度检测农药污染 实验目的 掌握生物监测的一些方法,了解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提取植物酯酶,稀释成不同浓度,加不同浓度的抑制剂(农药),在控制反应条件下分别反应不同时间,比较酶浓度、农药浓度、反应时间对结果的影响 实验七 酸碱性对微生物的生态作用 实验目的 了解环境因子改变对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微生物生物生长的影响,重点了解酸雨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实验原理 实验内容 配制不同pH的培养基,接种细菌,培养1d,测吸光度,表示微生物的增殖情况 实验八 实验目的 掌握脱氢酶活性测定方法 实验九 设计性实验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方向) 实验目的 锻炼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增强其动手的实践能力,同时了解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物对植物产生的肉眼可见的伤害特征 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