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

发布:2017-02-25约2.22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农耕和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优势 万里长城----------防御心态 四夷如同一家,是中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血缘融和史的整体趋势 农业居于主导地位,工商业处于补充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的钳制与束缚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 宗法制度完整的系统: 产生:商代后期 西周建立以后,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的创立者是周公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完整意义的宗法制度开始崩溃,但在政治领域中仍保留较大的影响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对人身控制严密 分封制的出发点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宗庙祭祀制度的影响:形成“礼乐文化”,维护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 。 宗庙祭祀制度是为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 文化集团:华夏、苗蛮、东夷 殷商文化的特点:游耕文化,甲骨文、尊神重鬼 周人的文化维新: 宗法制度的建立、制礼作乐 从武帝时代到西汉末,居于官学正统地位的是;今文经学 玄学:有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周易》、《庄子》、《老子》是其经典著作。玄学的兴起,对魏晋化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现实意义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玄学促进了魏晋人放任、率真、豁达的理想人格的构建。 百家争鸣: 儒家: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道家:在许多方面是儒家的对立面,尊崇天道,向往自然,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解脱;道家和儒家在精神上也不是全然对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接近、相互沟通的质素。 法家: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法;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法家的先驱是郑国的子产和齐国的管仲。 墨家:尚力(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在魏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东晋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 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 唐宋之后,道教有两大派系:正一道和全真道 进入明清以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道教日渐衰落、 关于道教: 产生于东汉时期,创始人为张陵 其基本信仰为“道”,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 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科学技术、化学、医药学、文学艺术及民俗均与之关系密切 四谛: 苦:佛教对现实和人生性质的认知,“人生皆苦”、“一切皆苦” 集:集起,即“事物”集起的原因,是招致苦难的原因。“贪、嗔、痴” 灭:称“涅槃”或“入灭”,是解脱苦后的结果、状态 道:达到涅槃境界的修行方法。(三学:戒、定、慧) 隋唐时期佛教学说的最大的特点是把佛性心性化,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 宋明理学: 是儒道释三大资源和传统在宋明时的新的综合,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其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的名言来表示: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庸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