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丝绸之路” 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转折点
“丝绸之路”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学术概念,包括时间、空间和内涵三大义项,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交通线路是其基础。学术界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广义丝绸之路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古代,二是当代。人们津津乐道古丝绸之路的辉煌,憧憬“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梦想,而对近代(特别是晚清民国)的中西交通,特别是古丝绸之路在近代的变迁,关注较少,甚至很少有人提及近代“丝绸之路”。显然不愿意将“丝绸之路”概念用在这段受列强侵略欺负的交往历史上,早期用“帝国主义侵华史”等,后来改用“中西交通史”、“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名。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近代的发展变迁有着紧密关联,从古代到当代,承先启后的节点应是近代。
一、“丝绸之路”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学术概念
一般认为,德国地质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1833-1905)在1877年出版的多卷本《中国亲历旅行记》(简称中国)中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命名的,但具体在哪一卷中提出并论述,该卷的具体出版时间,目前所见学者的叙述多有含糊。根据吴凤鸣的研究,这是1882年出版的第二卷中提出,“把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古道称为‘丝绸之路’”的。李希霍芬“丝绸之路”思想和概念的提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术意义深远持久。
李希霍芬用此概念特指西汉张骞通使西域后而形成的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东西方交通线路,时段局限在两汉。线路应是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渭河流域,穿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阳关后进入西域(今南疆,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分南北路),从今喀什(旧称喀什噶尔)越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到中亚(河中,今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再向西亚到达伊朗或从西南越兴都库什山到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丝绸之路”概念自提出之后,国外就有过一些讨论。①国内学者的讨论比较晚,甚至不采纳这一概念,仍然沿用“中西交通”等学术概念。②但这一命名现在已经为中国学者广为接受。以李希霍芬首倡的,今天已经是被后人加以严格限制了的“丝绸之路”概念包括时间、空间、内容三个维度或义项。首先,时间是两汉时期,上限是西汉武帝元鼎三年(114年)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交通线路,下限是东汉顺帝永健二年(127年),大约113年时间。其次,空间是沟通中国与河中、西亚或阿富汗、印度之间的交通线路。其三,内涵是指丝绸之路上汉朝与中亚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贸易活动。实际上其他的商品也十分丰富,并非局限于丝绸。③1910年,德国史学家赫尔曼从文献角度重新考虑“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他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丝绸古道》一书中提出,“我们应该把这个名称的涵义延伸到通往遥远的叙利亚的道路上”。“赫尔曼把丝绸之路的西端定在叙利亚,则是因为张骞通西域不久,中国丝绸就沿着丝绸之路运到了罗马帝国境内。因此,赫尔曼提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不限于中国与中亚和印度之间,而且还存在于中国与罗马。”④向西延伸至叙利亚,这是丝绸之路空间的进一步扩大,是人们认知进步的体现。后来的外国探险家如俄国的普尔热瓦尔斯基和科兹洛夫、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国的斯坦因、德国的勒柯克、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大谷光瑞等,相继在古丝绸之路上探险,发现文物古迹,不断证明、丰富、发展着李希霍芬、赫尔曼等的关于“丝绸之路”的概念。⑤中国学者的“丝绸之路”研究相对较晚,“大体上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对丝绸之路史基本没有独立的研究,而是以译介外国学者的著作为主。”⑥改革开放以来,三大活动推动了中国丝绸之路研究的热潮,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编纂《中亚文明史》,1979年中亚文化协会成立,中国派代表参加;1987-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世界文化发展十年计划”,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考察”。中国派学者参加;21世纪前后,“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经过这三次活动的推动,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从更高的层面讲,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中国历史学界改变了封闭的局面,开始积极参加到国际学术活动中去。”⑦海上丝绸之路方面,泉州宋代古船、广东阳江“南海一号”南宋沉船的发现与考古,海上丝绸之路线路的考察,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活动等,都极大促进国内丝绸之路研究。“从宏观上看,经过40多年来的丝绸之路史的研究,加上新闻媒体的传播,‘丝绸之路’变得家喻户晓,知名度大为提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丝绸之路’仅仅是学术界的研究项目,现在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这与我国的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是分不开的。党中央不久前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计划,这并不是偶然的,与我国学术研究方面的长期准备有密切联系。史学研究为这个宏观的战略蓝图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⑧从本质上看,“丝绸之路”就是中西方交通往来的主要通道,是中外交往的大舞台,反映了数千年来东西方交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