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钢材进出口形势分析.doc

发布:2017-12-01约7.71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钢材进出口形势分析 一种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材生产国,自1996年起钢产量已连续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十五”期间是我国钢铁行业产能扩张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钢产量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发展,五年内世界钢产量增加2.8亿吨,其中我国的贡献率为78.6%,占世界钢产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15.2%上升到2005年的31.1%。   随着钢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增产能的急剧扩大,国产钢材对进口钢材的替代作用日益显现,一方面,钢材出口量连年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进口量却日渐萎缩(图1)。“十五”时期我国累计进口钢材13399.5万吨,价值866.4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85%和1.4倍;出口钢材5189.9万吨,价值285.6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1.3倍和2.2倍。“十五”期间钢材出口量平均每年递增27%,比“九五”时期提高11.2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同期10.1%的年均进口增速,其中,2005年进口钢材2582万吨,出口钢材2052.4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61.7%和2.3倍。“十五”后期,钢材进出口规模的逆向变动导致我国钢材净进口量大幅下滑,由2003年的3021万吨大幅缩减为2004年的1508万吨,继而又继续减少为2005年的534万吨。   二、两年概述   (一)基本情况   从2006年1季度开始,我国钢材进出口形势发生根本性逆转,由原来的净进口国一跃而成净出口国,全年累计出口钢材4301万吨,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1倍,进口钢材1851万吨,下降28.3%。进出口相抵后,2006年我国净出口钢材2450万吨,净出口量节节攀升(图2)。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今,2007年前两个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875万吨,同比增长1.4倍,而同期只进口钢材270万吨,同比下降4.6%,前两个月钢材净出口量已达605万吨,占2006年全年钢材净出口量的四分之一,出口势头迅猛。   2006年我国钢材进口主要特点有:   一、进口量持续萎缩,进口均价稳定上扬。2006年我国钢材月均进口量仅154.3万吨,远低于上年215.6万吨的月均进口水平;全年进口均价为1071.1美元/吨,增长12.4%,除1月份和3月份外,单月进口均价维持在1000美元/吨的水平之上,特别是12月份创下了1201.4美元/吨的新高。   二、各主要品种的进口均价有不同程度上扬,除钢铁棒材外,进口量均大幅下跌。我国钢材进口的最主要品种为板材,2006年我国累计进口钢铁板材1553.3万吨,下降30.7%,占同期钢材进口总量的83.9%;在进口的各主要品种中,管材和空心异型材进口均价涨幅最高,上涨39.6%,是支撑钢材进口均价上扬的主要力量。   表1:2006年我国各品种钢材进口情况表 商品名称 1-12 月累计出口 累计同比 (%) 数量 (万吨) 金额 (亿美元) 均价 (美元 / 吨) 数量 金额 均价 总计 1851.2 198.3 1071.1 -28.3 -19.4 12.4 钢铁棒材 112.4 10.9 971.1 3.3 7.5 4.1 角钢及型钢 35.3 2.4 671.6 -44.6 -28.5 28.9 钢铁板材 1553.3 146.6 943.8 -30.7 -27.1 5.2 钢铁管材及空心异型材 97.3 28.6 2938.5 -10.6 24.8 39.6   三、主要自日本、台湾和韩国进口。2006年我国分别自上述三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钢材661.4万吨、387.5万吨和382万吨,其中自日本进口增长5.8%,自台湾和韩国进口分别减少20.8%和13.8%。自上述三个市场合计进口1430.9万吨,占同期钢材进口总量的77.3%。   四、外商投资企业是钢材进口的主力军,国有企业进口量大幅下降。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共进口钢材1180万吨,下降8.9%,占同期钢材进口总量的63.7%;国有企业进口钢材511.9万吨,下降49.7%,占同期钢材进口总量的27.7%,比上年同期下降11.7个百分点。   2006年我国钢材出口主要特点有:   一、出口退税政策效应明显,单月出口量不断冲高,12月突破了500万吨。下半年以来我国钢材出口量节节攀升(图4),退税政策实施后的第四季度出口量更高一筹,单月出口不断冲高,12月更是一举突破了500万吨的大关,10、11、12月钢材出口量分别为424.9万吨、463.2万吨和555.3万吨,分别增长2.2倍、2倍和2.1倍。   二、主要出口至韩国、欧盟和美国。2006年我国对上述三个国家和地区分别出口钢材881.7万吨、737.7万吨和540万吨,分别增长59.6%、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