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膈肿瘤的鉴别诊断.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纵膈各分区内的主要脏器结构 前上纵隔有气管、食管、胸腺、大血管、胸导管、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膈神经及交感神经干; 中纵膈有心包、心脏、升主动脉、肺血管、上腔静脉、主支气管和膈神经; 后纵膈有降主动脉、奇静脉、胸导管、食管和淋巴结。 ㈡胸腺瘤thymoma 胸腺瘤分期(Trastek和Payne) I期:包膜完整,无包膜浸润。 II期:浸润入周围脂肪组织,纵膈胸膜或包膜。 III期:浸润至邻近器官(如心包、大血管和肺) IVa期:胸膜、心包转移。 IVb期:淋巴性或血源性转移 胸腺瘤的治疗 胸腺瘤的治疗与纵隔大多数肿瘤一样,首选的治疗手段是早期手术切除肿瘤,良性者效果满意,恶性者应尽量行彻底切除,术后并给予放射治疗,甚至在出现胸膜转移,或者其它局部侵犯体征时,并应争取彻底切除。 关于手术切口的选择,应依其肿瘤的大小与部位而定,原则是要充分显露。如肿瘤不大,且伸向一侧者,可行前外侧开胸切口;对瘤体较大,且位于中后纵隔,应行单侧后外侧开胸切口;肿瘤位于胸骨后,并突向两侧胸腔,则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此种纵劈胸骨之切口,一方面可对前纵隔进行全面探查,另一方面又能彻底清除自胸廓入口至膈肌之间的全部胸腺和前上纵隔脂肪组织。 胸腺瘤手术适应症 1) I期、II期病变 2)部分III期病变,有条件作扩大性切除 3)可行减容术(Debulky),术后加放、化疗。 4)合并有重症肌无力 5)少数完全切除后有局部复发可行再切除。 胸腺瘤手术禁忌征 估计不能切除,不能耐受手术 已有双侧膈神经麻痹或IV期病变。 支气管囊肿 支气管囊肿和肠源性囊肿形成是:由于支气管和食管均发源于前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如有部分胚芽细胞脱落至纵隔内即成囊肿。 支气管囊肿:常见于气管分叉或主支气管附近,位于前纵隔,向一侧胸腔突出,囊肿内膜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外层有平滑肌及软骨,囊内含粘液。如无并发症,一般无症状。小儿有时可产生呼吸道、食管压迫症状。如囊肿破入支气管,可继发感染。 支气管囊肿 X线检查:囊肿呈现园形或椭园形阴影,轮廓光滑,密度均匀一致,与气管或支气管不易分离,吞咽时可见块影随气管上下移动,囊肿可受气管或支气管挤压成扁平状如囊肿与支气管相通,囊内可出现液平。处理应用手术切除。 食管囊肿 食管囊肿是与食管壁相连的囊肿 病理特点: ① 囊肿内层粘膜多为胃粘膜,且具有分泌胃酸功能。部分为肠粘膜,而食管粘膜为少见。胃酸可引起囊壁溃疡、穿孔、呕血,如侵蚀支气管可引起咯血、肺部感染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② 囊肿外壁由平滑肌组成,多数病例囊肿肌层与食管肌层融合在一起,但囊肿与食管之间不相通。 食管囊肿 X线检查:可见后纵隔与食管相连密切的阴影,吞咽时可见上下移动,阴影密度均匀,轮廓清楚,可突向食管腔内。 治疗需用后外侧开胸切口手术切除,但必须注意避免损伤食管。 心包囊肿 心包囊肿是发生于心包附近的囊肿,其最常见部位为右侧心膈角处,但亦有发生较高位置,甚至延伸至上纵隔。一般认为起源于原始心包发育不全,心包腔不能融合或胚胎胸膜异常,皱襞或系由胚胎时组成心包的芽胞遗留下来的组织所形成,常附着于心包外壁,为良性病变,极少引起压迫症状 心包囊肿 心包囊肿的特点:①壁薄,几乎透明;②囊内含有液体,有的则与心包相交通;③囊壁内为一层内皮细胞组织。 患者很少症状,常为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于膈角靠前处或附近有一园形或椭园形阴影,密度淡而均匀,边缘锐利,阴影与心包不易分开。由于与其它纵隔肿块区分困难,故应行开胸手术切除。 囊性水瘤或淋巴管瘤 囊性水瘤或淋巴管瘤是较少见的起源于淋巴管的良性肿瘤。这种淋巴瘤由巨大的、扩张的囊性淋巴腔隙所构成,腔内表面为上皮被覆,常含有无色透明液体。 儿童纵隔囊性水瘤通常是颈部病变的延伸。而单纯的纵隔囊性水瘤多见于成人。最常发生的部位是上纵隔,其次为前纵隔,只有不到10%的淋巴水囊肿发生于后纵隔。 。 囊性水瘤或淋巴管瘤 治疗: ① 大多数以颈部低领状切口切除,如肿瘤巨大,可延长切口加胸骨正中切开; ② 颈部及纵隔囊性水瘤应以颈——胸骨正中联合切口切除; ③ 根据具体情况,并可行颈部及单侧前外侧切口切除。虽切除后很少复发,然颈部病变切除不彻底则常常会复发。 纵膈肿瘤的鉴别诊断 (1)主动脉瘤或无名动脉瘤: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无名动脉部位的动脉瘤,需要与纵隔肿瘤相区别。在X线透视下,可看到与主动脉相连,不易分开及扩张性搏动块影。X线计波摄片及血清康华氏试验有助于鉴别诊断,在必要和条件许可下,可作逆行主动脉造影。 (2)椎旁脓肿:椎旁脓肿位于脊柱两侧,呈对称性。X线检查可显示骨质破坏和畸形。结合临床表现即可确诊。 纵膈肿瘤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