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期末复习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组织学绪论
27.组织组成与分类???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组成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
29,单层扁平上皮的特征: 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
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30,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分布位置:呼吸管道等 p10
31,(腺上皮和腺p12)浆液腺和粘液腺细胞形态特点:
浆液腺腺细胞 核圆或卵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较多嗜酸性的酶原颗粒。胞质中(尤其基底部)粗面内质网丰富,核上区高尔基复合体发达,其分泌物为稀薄的蛋白质物质,常含消化酶。
??黏液腺腺细胞 核扁圆,居细胞基底部,除了少量核周围胞质嗜碱性,大部分胞质不着色,故在HE染色的标本中胞质呈泡沫状或空泡状。在基底部胞质中有一定量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体和极丰富的黏原颗粒,分泌物为黏稠的糖蛋白性黏液,有滑润和保护作用。32.上皮细胞连接结构的类型:
1.紧密连接——屏障作用
2.黏合带(中间连接)——除了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3.桥粒——很牢固的连接,存在于易受到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胞质中存在中间丝(在上皮细胞,中间丝由角蛋白构成,又称蛋白丝)
4.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含有连接小体。
33,上皮组织特点:
1.上皮组织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
2.其内大多无血管,所需营养依靠结缔组织内的血管提供,营养物质透过基膜渗入上皮细胞间隙
3.上皮组织内可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13,胃黏膜上皮:单层柱状,主要为表面黏液细胞组成。核椭圆形,位于基部;顶部胞质充满黏原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上着色浅淡以至透明;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34.微绒毛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及其功能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电镜下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可见纵行的微丝(即肌动蛋白丝)。微绒毛显著地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参与细胞吸收物质的作用。
结缔组织
8,结缔组织中细胞类型及特点:P21
疏松结缔组织
细胞种类较多,纤维数量较少,排列输送,血管丰富;
具有连接、支持、防御和修复等功能。
致密结缔组织
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细胞较少,纤维粗大,排列致密,以支持和连接为其主要功能。
脂肪组织
主要由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
网状组织
由网状细胞核网状纤维构成。
疏松结缔组织
纤维细胞(功能静止时为纤维细胞,功能活跃时为成纤维细胞)
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
在受创情况下纤维细胞可以逆转为成纤维细胞,能修复创口。
巨噬细胞
趋化性定向运动
活化细胞沿着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朝浓度高的部位定向移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因素的部位的特性叫做趋化性,而这类化学物质称趋化因子。
吞噬作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吞噬
抗原呈递作用
分泌功能——如溶酶体、补体、白介素—1
浆细胞
分泌、合成 免疫球蛋白(抗体)
肥大细胞。
分泌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
组织胺、白三烯——局部红肿
嗜酸性粒细胞因子——杀菌作用
中性粒细胞因子——吞噬细菌
过敏反应
脂肪细胞
可分泌瘦素,通过下丘脑抑止食欲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的修复
白细胞
免疫防御
嗜酸性粒细胞——杀菌作用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
血液
红细胞的特点
双凹圆盘状,成熟的红细胞无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5.血液细胞类型和比例红细胞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前身)、淋巴细胞(25~30%)
血小板
或者
血液细胞类型和比例
红细胞
有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3%
白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0~0.5%
无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 25%~30%
软骨和骨
12.骨板概念:板层骨的存在形式,,内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同一层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而相邻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这种排列方式可有效增强骨的强度。
11.骨细胞的概念:是位于骨组织内部有多个细长突起的细胞,比较均匀地分散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
骨组织细胞类型及作用
骨祖细胞——当骨生长、改建或骨折修复时,骨祖细胞不断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除了产生类骨质,成骨细胞还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促进骨组织钙化。
骨细胞(
显示全部